如今,網路侵權的刑事責任承擔和民事責任承擔都有相對詳盡的“司法解釋”,該是通過公平執法與公正司法來遏制網路“野蠻生長”的時候了。
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了《關於審理利用資訊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8起利用資訊網路侵害人身權益的典型案例也于同日公佈。
不少網路媒體在轉載這一消息時,聚焦于“規定”中的“明確非法刪帖網路水軍責任承擔問題”。有必要指出,最高法院這份司法解釋明顯指向“利用資訊網路侵害人身權益”的法律適用,而非指向網路水軍法律責任。依照“規定”相關內容,只有當網路水軍的灌水或網路公關的刪帖已對相關當事人構成了人身侵權,才會産生這份司法解釋的適用問題。
毋庸置疑,網路水軍和一些以刪帖為主業的網路公關公司,都是資訊網路在中國“野蠻生長”的見證。今年是網際網路傳入中國20週年。這20年間,網路在中國已走進了億萬家庭,並深刻改變了國人的生活方式。網路讓國人更充分地享受資訊流通的自由,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新的侵權形態。
以法律的視角來分析網路侵權,在法律適用上本不應與網下的侵權區別對待。以此次最高法院公佈的“王某訴張某、北京淩雲互動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海南天涯線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侵犯名譽權糾紛系列案”(即當年轟動全國的“中國網路暴力第一案”)為例,在網上以發佈網帖的方式侵犯他人名譽權,和在網下以張貼大字報等形式侵犯他人名譽權,在法律性質上並無不同。虛擬社區裏的真實侵權行為,也要受真實有效的國家法的調整。法院必須、且只能按照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來判明事實,定紛止爭。
網上既有人身侵權糾紛,也有財産侵權糾紛。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這些年,法制嚴重滯後,使不少網路公司和網路大V有了“野蠻生長”的“時間窗口”。近年來,最高法院先是制定了《關於審理侵害資訊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後又與最高檢察院聯名制定了《關於辦理利用資訊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如今,網路侵權的刑事責任承擔和民事責任承擔都有相對詳盡的“司法解釋”,該是通過公平執法與公正司法來遏制網路“野蠻生長”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