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6點來鐘,正值交通晚高峰,開車從大望路到北四環的二里莊可是項技術活。對在國貿附近一家金融機構上班的路天鳴來說,這是他每天下班的必經之路,而回家前他總是先用手機里的地圖軟件進行導航——通過手機導航,他可以選擇出路況最好的路線。
行車過程中,導航軟件又會實時發出指令和提示:“前方50米左拐”“請進入最左側車道”“前方100米有坡道”……導航軟件為何如此“機敏”?這一切都是如何實現的?記者昨日跟著高德地圖信息採集員到戶外作業,了解了他們對路況和周邊建築等基礎信息採集錄入的全過程,以及手機導航軟件的工作原理。
採集員被誤作踩點犯罪嫌疑人
“這兒之前是個手機專賣店,換主兒啦?”昨天下午2點來鐘,和以往每天一樣,在高德地圖擔任步採員的何寧開始下午時段的“巡街”。他在昌平區昌盛路邊一家融資租賃公司的店面前停下了腳,因為他發現路邊一家店鋪和自己手上的數據有了出入。
何寧他們做的便是採集一家家餐館、酒店、商場等信息點,在地圖軟件行業里,這叫“步採”。10年前,何寧剛入行時,需要一手數碼相機、一手手機地工作,用相機拍照、再同步錄入手機上的數據係統里,如今一部拍照效果不錯的智能手機就是他的全部裝備。
點開手機上的步採係統,何寧指著地圖上的一個紅色長方形告訴記者,這就是他今天的任務,“每天大概得走上10多公里吧,採上五六百個信息點,得採到這個區域里所有的信息點。”一大早從家出發,有時需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才能找到任務區,對何寧來說,更考驗他的是需要事無巨細地“掃街”。
“有一次被銀行扣了好久。”何寧笑著說,為了能把信息點盡可能真實地反映在地圖上,不僅要拍照,還要詢問服務電話,遇上餐館還得進去要份菜單,幾年前他在一家銀行採集數據時,甚至被誤解為提前“踩點”的犯罪嫌疑人。
就在何寧在街邊走走停停時,另外一支數據採集隊伍卻以更快的速度工作著。坐在一輛越野車里,高德數據產品事業部採集部副經理貝偉盯著面前的電腦屏幕時刻不放松,屏幕上這條路會有幾個電子眼、幾條車道已經一目了然。一個下午下來,這條阜成門環路他們已來回跑了10多趟,“我們得把所有行車方向的路都幫用戶提前走一趟。”
和尋常車輛稍有不同,這部越野車的頂部架起了一個半米來高的白色架子,架子上5部單反相機和攝像頭圍成了一個環,能夠對周圍景色進行全角度的拍攝,再傳輸到電腦里。而打開車輛的後備廂,一股熱氣立馬涌了出來,一臺能夠實時將採集到的道路名稱、方向信息、電子眼、行車標線等各類信息實時上傳的工業電腦塞滿了整個後備廂。
“我們每天基本會開上一百多公里。”貝偉說,由于採集數據時車輛速度不能太快,他們經常會在淩晨、深夜時開工。
服務器向手機實時傳送信息
還有別的採集信息的方式嗎?採集到的信息如何處理?又是怎麼通過導航軟件即時傳到手機上?
高德地圖數據產品中心總經理李艷霞對記者說,高德地圖的數據來源不僅來自步採和地採,還有航空攝影測量、衛星影像、物流車輛和出租車等多方面的來源,“對于一條道路,我們能用限速、電子眼等400多種屬性信息來進行標示。”
在昌平軟件園一角,高德數據生產基地大樓二層的數據處理中心,寬敞的辦公室里,近100多人都在電腦前忙碌著。面對屏幕上正播放著的一段路況視頻,數據員們通過操作鼠標和鍵盤把其中的路牌、方向信息、攝像頭等畫面放大、存儲到係統里,採集車傳輸回來的數據就是在這里變成一個個可見的路面信息。“採集車傳輸回來的是一段視頻,分析員需要從里面提取出關鍵的信息點,再把它反映在地圖上。”李艷霞說,這往往需要分析員對視頻的每一幀進行分析。
“您好,請問您這兒是中國石油大學附屬中學嗎?”“您這兒還是中國銀行嗎?”大樓三層,信息後期加工處理部門熱鬧異常。李艷霞介紹,在道路信息的基礎上,數據員們能夠繪制出一幅基本的道路圖,但路邊究竟有哪些店鋪、哪些大樓,除了採集員們上報信息外,後臺還會對有變動的信息進行核查。“比如一家店鋪要是改了名,我們能在發現後的一天里上傳到地圖軟件上。”
一天的不同時刻,同樣的道路擁堵程度各自不同。除了靜態的道路信息之外,車輛的動態信息更是必不可缺。李艷霞介紹,除了擁有安裝了高德軟件的用戶地理位置外,他們還和全國幾百萬輛物流車、幾十萬輛出租車達成協議,掌握到了他們的行車情況,“此外,像在北京,我們還向交管部門取經,獲得了實時路況信息。”
這樣一來,在有了海量的地圖數據後,為用戶提供導航就成了一道“算術題”。就在使用者打開手機上一款地圖軟件、選擇出發地和目的地後,在不到兩秒鐘時間里,數據就經歷了從手機出發、前往軟件背後的服務器、再返回手機端的“閉環”。
“當用戶打開APP時,智能手機的感應器就會捕捉周邊的網絡信號,以及GPS定位,向我們後方的服務器發出了地理位置請求。”李艷霞說,用戶所處的地點不同,就會向機房發送回來不同的“經度、緯度”地理位置,服務器再把事先採集好的該位置基本的道路和周邊建築物信息,傳回到手機上。“而為了選擇最佳路線,我們會在出發地和目的地兩個地點之間‘做算法’,規避掉最擁堵的路段,給用戶提供一條相對省時的路線。”
新聞延伸
瞄上本地生活服務“大蛋糕”
值得注意的是,手機地圖軟件公司打的可不只是“指路”的主意,侵入用戶本地生活服務的每個角落,成為它們正在下的一盤棋。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手機地圖在國內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高達35.4%,用戶數量接近1.5億,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路線導航和周邊生活信息查找等傳統功能,分別佔比62.7%和45.3%。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地圖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圖。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借助手機地圖來滿足各種生活需求。” 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手機地圖跟線上與線下結合的O2O業務相融合,成為互聯網企業開辟的另一種商業模式。
2014年春節剛過,阿里宣布收購高德全部股權;百度在地圖方面布局較早,已具有先發優勢,而隨之百度糯米、百度團購早已接入地圖產品;騰訊和四維圖新達成戰略合作後,騰訊地圖上也有了滴滴打車、大眾點評等服務信息。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