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和央行近日聯合召開“全國社會信用體係建設”工作會議,明確中國徵信體係建設將以市場化的徵信機構為主導。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更是隔空喊話阿里、騰訊,歡迎他們進入徵信體係建設。
幾個月前,筆者在南京作關于互聯網金融話題的報告時直言:目前央行主導的徵信係統在建立之初就落伍了,信用數據採集一開始就不全面,並且徵信數據的採集范圍將越來越小,越來越沒有代表性,越來越不能全面衡量每一個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真實狀況了。究其原因,在于央行徵信係統建立之初,就遺漏或者忽視了一個最重要或者說數據覆蓋范圍越來越廣的徵信項目——— 包括電商、社交媒體、搜索引擎等互聯網企業積累的更加全面的信用狀況大數據。這些企業的代表正是:百度、阿里和騰訊(BAT)。
社會商業經濟活動一個大趨勢是,無論法人企業,還是自然人的一切商業活動行為或者說可作為徵信數據採集的行為足跡,都在呈現幾何(乘數)速度往網絡、移動終端上轉移。網購、微博、微信、Q Q、百度搜索、互聯網支付、互聯網金融活動以及互聯網理財等,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所有人在所有場合都在低頭盯住移動互聯網終端的訊息,以至于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所有點擊,都留下了可供追蹤、捕捉、提取、整理和分析的大數據。從這些大數據中,可以整理分析出一個人網絡上的所有信用記錄。
網絡上的自然人和法人的信用記錄與線下有著本質區別或者特點。從趨勢上看,網絡上的信用記錄足跡或者數據積累將會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覆蓋面越來越大,覆蓋行業越來越寬。相反,線下數據的自然人和法人企業的數據將會越來越少,甚至最終變得殘缺不全。
從採集難度和可靠性看,線下數據採集難度大,人工操作帶來的主觀隨意性影響到了客觀真實性。目前,央行係統採集的數據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的信貸金融數據居多,而這些數據又是落地由人工採集匯集的,不可避免帶來遲報、漏報、誤報等情況,直接影響到採信數據的真實客觀性。而網絡上的所有信用足跡,都是通過大數據程序自動運行採集的,真實性、客觀性、全面性、準確性是線下採集的數據無論如何都不可比擬的。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