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國産軟體“PK”微軟 專家稱:系統建設仍需完善

2014-06-17 14:01 來源:中國廣播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據經濟之聲《交易實況》報道,棱鏡門、微軟Windows XP停止服務等重大安全事件發生後,包括用友軟體、拓爾思、廣聯達、奇虎360在內的10余家企業和機構研究成立了“中國資訊化應用安全聯盟”,共同探討如何應對當前的資訊安全發展形勢,推動國産安全軟體儘快實現對國外産品的替代。“中國資訊化應用安全聯盟”將在明天開展首次活動,還將發佈《大型企業資訊系統的國産化路徑》白皮書,替代微軟Windows軟體是重點議題。

  事實上,自從傳出中國政府拒絕Windows8的消息後,市場各方都在分析國産軟體能否抓住契機,但多數人對國産軟體依然感到陌生。另外,對於所謂“國産作業系統”這一概念,國內軟體業也是一直存有分歧。2009年,工信部軟體司曾推廣一款名為“綠壩”的網路資訊過濾軟體,但軟體使用了外國的開源代碼,引起一場不小的訴訟風波。

  如今,形勢緊迫,國産軟體發起聯盟希望替代微軟。誰能擔起國家隊的重任?又該如何擔當?這對資本市場的投資者來説,又創造了哪些掘金機會?聯訊證券投研中心策略分析師康崇利對此作出分析。

  康崇利表示,目前國産系統軟體只有一家上市公司,就是中國軟體。中國軟體旗下有一個控股50%的公司叫中標軟體,它在生産一款叫麒麟品牌的國産軟體。這個軟體是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的。應用目前來説還可以,前期的應用是在國防、政府、金融還有電力這些部門進行了一些試點性的推廣,應用還是可以的。整體的佔有率相對偏低,具體數字還不清楚,但是由於目前電腦硬體基本上安裝都是微軟,所以國産化率並不太高。目前麒麟軟體還是比較貴的,但是如果以後能夠呈現出一個國産替代,它的價格還會有一個降低。

  有一段時間盜版很猖獗,但是如果從商業來看,這些盜版的猖獗也給windows一個極佳的戰鬥的過程。所以目前國産軟體想要進行絕地反擊,應該怎樣操作?

  康崇利認為,這是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一個市場的培養,大家的這種行為的習慣,還有就是相容的問題。目前很多遊戲也好,商業應用也好,包括日常的一些管理也好,都有一些介面的問題,這種介面的問題,實際上還面臨著以後能否實現全面對接的問題。如果不能實現對接,投資者不可能用兩台電腦來進行相應操作,所以這種替換可能是一個逐步的過程。最有可能的就是先從原有試點的一些企業部門,比如金融、電力甚至政府機關,由這個領域逐漸再推廣到普通的大眾,才會有一個比較好的這種接替過程。

  從目前中國的産業發展來看,只要給這個市場充分的時間,讓它充分的發展,一定可以做的不錯。比如手機,目前國産手機相比國際手機有差距,但是沒差那麼多,已經表現越來越好了。另外一點政策支援挺給力,如果按照這樣政策發力的角度來做,假以時日還是有一些盼頭的,這是樂觀的角度。悲觀的角度講,之前的勢力太強大了,包括windows包括ios的這種競爭會很辛苦。這種軟體還有一個自身特點,就是它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自我更新,不斷加補丁,不斷演進,幾代之後,包括演進的過程,可能在後續來追的時候也需要時間,需要技術的投入。目前中國的軟體、技術能力是否能夠應付目前的發展?

  康崇利指出,技術能力還是可以的,比如之前的浪潮集團替代IBM伺服器,技術方面可以達到的。但是軟體還有欠缺,比如説培訓、後期的維護,這種系統的更新,這些方面是需要有一整套人馬去進行相應的維護。但是以前國産的軟體在投放市場時相對來偏窄,所以沒有大量的後續服務人員,包括系統的建設都不行。但是突然這一塊“大蛋糕”進來,讓大家去進行搶食,技術方面也需要有一個不斷的更新。但是同樣在軟體方面,在後續服務方面,也是一個比拼。所以目前最有效一個辦法,就是進行挖掘,聽説IBM已經有將近100人被挖到浪潮集團。

  如果再從大的産業方向來看,軟體和硬體應該是並行的一個國産替代的過程,哪個走的會更實一些,更快一些?

  康崇利分析,肯定還是硬體。因為中國相對來講,在硬體方面還是有比較好的積累,而且以作為國外代加工來講,也是具備了一定前期的優勢。軟體方面這幾年在大數據方面給予了比較大的投入,包括雲計算方面,但是相對平民用的軟體可能還不夠。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