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樂視網虧本賣電視? 鋪好終端刺激廣告收入翻倍

2014-06-13 15:05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每台虧440元 樂視網緣何虧本賣電視   

   當樂視致新一季度繼續虧損的財報擺在樂視網董事長賈躍亭的案頭時,他想到的是繼續加大對樂視致新的投入。一季度樂視網廣告收入激增140%的數據表明,為搭建長期盈利的平臺而付出虧損的代價是值得的,即便樂視致新全年的虧損可能超過3億元。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樂視單臺電視虧損440元左右,但這筆虧損樂視只需一則有效播放22天的廣告就可以收回,樂視網整體生態系統的盈利已經可以彌補這種虧損。

  售價高於成本

  樂視網日前發佈的新系列超級電視,40寸超級電視S40Air定價999元、50寸電視S50Air定價1999元,均創下同尺寸電視價格新低。賈躍亭曾表示,樂視超級電視售價高於成本,僅銷售而言不會産生虧損。但在研發、行銷及推廣費用的壓力下,負責樂視智慧終端銷售的樂視致新公司一季度虧損額度達到8800.29萬元。

  樂視致新高級副總裁梁軍接受採訪時表示,公司並不關注目前的盈利,而是注重“長期的盈利和生態系統的盈利”。從整體盈利來看,樂視網一季度盈利8571萬元,其中廣告收入暴漲140%至3.6億元,為盈利增長打下堅實基礎。

  公開數據顯示,樂視致新2013年營收為7.24億元,虧損4734.08萬元;2014年一季度營收4.74億元,虧損8800.29萬元。截至3月31日,樂視致新的資産總額10.85億元,凈資産2.93億元。

  從上述數據可以發現,樂視智慧終端業務銷售增速明顯,一季度營收達到2013年全年的65%。奧維諮詢的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樂視TV超級電視以19%的市場份額排名網路智慧電視銷售第一,其中1月、2月、3月市場份額分別為14%、20%、23%,月增幅明顯。

  值得關注的是,樂視致新的虧損也出現大幅提升,其中單位虧損額度上升明顯。2013年樂視超級電視銷量約30萬台,今年一季度銷量約為20萬台;按照上述數據,2013年單臺電視帶來的虧損額度約160元,到今年一季度這一數值擴大到440元左右。

  樂視致新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證券時報採訪時也表示,超級電視本身的銷售價格與硬體成本可以達到盈虧平衡;但是作為業務經營主體的樂視致新還會産生研發投入、員工薪酬、市場推廣等各項費用的支出,所以截至目前,樂視致新凈利潤為負。

  以物流方面為例,目前樂視電視的物流體系的日處理能力為1.8萬台,配送城市高達548個城市,並通過北京、上海、廣州線下體驗廳、樂迷會超級沙龍等線下巡迴活動,運營費用可見一斑。

  刺激廣告收入翻番

  不過正如梁軍所言,樂視網不在乎樂視致新的虧損問題,樂視網整體生態系統的盈利更加重要。

  易觀國際分析師龐億明針對樂視超級電視運營模式分析,網際網路電視都是希望通過後期內容、廣告等途徑進行盈利;智慧終端帶動流量的同時,背後的優質客戶也更容易獲得廣告商的青睞。

  數據顯示,樂視超級電視月均開機率為94.3%、日開機時長5.6個小時、樂視電視的介面和訪問量雙雙過億,樂視開機廣告展示超過3000萬次。一季報樂視網廣告收入同比爆漲140%,達到3.6億元。

  上述樂視致新負責人也表示:“樂視並不是要單獨依靠終端産品來快速實現盈利,而是利用終端戰略的順利實施,構建起穩定了‘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基於生態戰略,實現用戶付費、廣告收入以及應用分成等綜合的穩定盈利。”

  據龐億明透露,樂視網當前一則廣告價格約為每天20~30元,按照目前每台樂視電視所帶來的440元虧損計算,樂視電視只需要22天的有效廣告播放就可以收回成本。

  此外,長江證券分析師馬先文認為,除去為長期發展和兌現奠定了核心基礎,樂視電視預訂購機的策略也改善了現金流。一季度經營現金流量凈額達到1.47億元,同比增長65.44%。

  樂視網日前對樂視致新的增資則從側面反映了公司對終端業務的重視。上周樂視網聯合鑫樂資産管理合夥企業共同向樂視致新增資5億元,該次增資屬於戰略性投入。

  上述樂視致新負責人表示:“智慧終端産品是公司‘終端’戰略的核心方面。公司擬通過本次增資,將進一步優化樂視致新的股權結構,利於樂視致新未來引進戰略投資者及吸引優秀的人才,推動樂視致新戰略規劃的實施。”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