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IT巨頭火拼線上教育 效果和標準化仍是難題

2014-05-06 10:07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剛立夏,網際網路線上教育一下子升溫不少。

  這陣子,來和網易創始人兼CEO丁磊面談合作事宜的人挺多。幾天前,網易剛剛宣佈推出“有道線上教育平臺”,正式加入線上教育市場的爭奪。有網友評價:相當於足球比賽中場休息,丁磊上場了。

  BAT三家裏:百度有“好大學線上”,阿裏有“淘寶同學”,騰訊也在一週前悄悄上線了“騰訊課堂”。眼看著,線上教育從“核心競爭力”變成了各家的標配。

  網易從工具入手騰訊從社交進門

  從有道詞典4.0版本試水線上教育之後,網易有道線上教育的戰略佈局就逐漸明朗了,它就是要從英語學習工具變身成為英語教育平臺,並擴張其線上教育內容。

  如果説上游合作夥伴各家多少有些雷同,那麼下游優勢則各有特色。有道詞典總安裝量突破4億,移動端也超過2億,有大量定向需求的英語學習用戶,這也是網易有道線上教育平臺最大的優勢。網易相關負責人也透露,近期的主要任務是優化産品,“在一段時間內,並不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網易有道對該平臺將不斷輸血。”

  4月下旬,騰訊課堂悄悄上線。“産品組的人也不太説起(騰訊課堂),大概是有史以來最低調的一次上線。”騰訊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騰訊課堂平臺會重點扶持有潛力的機構和優秀的課程,打造平臺的標桿機構和標桿課程,已經有近百家機構入駐,還會繼續接入知名機構。

  “騰訊課堂相當於一個平臺,外部的教育資源可以通過這個平臺發起課程,通過QQ群向用戶授課。”這位負責人表示,授課主要在PC上實現,在騰訊課堂上選課,然後QQ會收到課程提醒和群組消息,在QQ群裏就可以聽課了,不過需要下載專門的QQ版本。

  因為騰訊課堂與QQ、QQ群在産品底層有深度整合,也讓它具有了與網易有道、百度好大學線上等不同的特點——騰訊課堂正在考慮介入個人授課。

  效果和標準化仍是難題

  來自市場研究機構艾瑞諮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全年進入線上教育行業的新增近企業就有千家,平均每天增加2.6家。其間,百度、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在搭建自己的線上教育平臺的同時,還積極投資線上教育企業(或産品),51Talk、滬江網、91外教網、多貝網等線上教育網站都曾獲得投資。新浪、網易、YY等網際網路公司也已推出了網上公開課等線上教育産品。

  在不久前的一次線上教育論壇上,曾披露過一組數據:僅2013年,中國線上教育市場的投融資金額就達到1.97億美元,涉及投資商既有VC、PE,也有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網易、學而思等網際網路和教育機構巨頭。並以此推算到2015年中國的線上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人民幣。

  1200億元,這是一個容易讓人頭腦發熱的數字。百度倒在這個時候潑了一瓢冷水,在其發佈《2013年中國線上教育報告》中除了提及線上學習效果在現有模式下難以保證之外,也談到了“標準化”是誕生成熟的線上教育平臺的條件,也是線上教育最難突破的瓶頸之一。

  線上教育,不可忽視的瓶頸

  線上教育的優勢總是被一提再提,比如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習;比如投入的成本更低;比如解決教育的不均衡等等。有樂觀者説,線上教育幾年內就將顛覆線下教育。最近一年,大量資本進入也印證這一觀點。

  坦白説,到目前為止,筆者對線上教育的體驗評價是負面的。去年體驗過一個線上的英語課程,大概上了四五堂課就沒能堅持下去:一來整個課程的設定時間很趕,時間一到課程就過期了,沒法放鬆學;二來它無法營造一個真正的學習環境,佈置了課後作業卻沒有互動和團隊合作等環節。

  騰訊也好,網易也好,包括其他大佬們,在提及線上教育平臺的時候都説到,“在一段時間內不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可問題不在於錢,如何利用線上技術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如何解決學習動力問題,這些困擾傳統教育的問題,同樣是線上教育的瓶頸。

  世界上首家線上教育學堂可汗學院被稱為“教育神話”的最主要原因是突出“學習”的過程,引發了“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學生在電腦上完成教學視頻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與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和團隊合作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如果線上教育起不到應有的教學作用,瓶頸難破,能創造出的價值很有限。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