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鏡門”曝光引發國內信息安全恐慌,國內企業奇虎360也因屢次竊取用戶隱私廣受關注。由于隱私安全問題,奇虎360相關產品已頻頻遭用戶和合作夥伴卸載、下架。截止目前,360全線產品因隱私安全問題被蘋果APPSTORE下架已超過5個月,業內紛紛傳聞360或將被蘋果永久下架。
基于目前國內對安全隱私的密切關注程度,業內人士分析稱,360安全軟件泄露隱私事件可能成為國內安全隱私監管的第一案。
360被指“中國式棱鏡”
時至今日,360至今仍不願正面回答係列產品被蘋果下架並創下“史上最長下架時間”紀錄的真正原因,但國內外媒體已紛紛報道360下架或與安全隱私問題有關。
據美國知名財經媒體InternationalBusinessTimes報道,“出于對奇虎產品的隱私擔憂,蘋果公司將奇虎360旗下所有的產品--包括360手機衛士、瀏覽器等在內的全部核心應用在蘋果AppStore下架,成為目前為止中國公司在蘋果AppStore受到的最嚴厲的處罰。”
“棱鏡門”爆發後,國內媒體指出,360竊取隱私比微軟更甚,堪稱“中國式棱鏡”.媒體報道稱,360通過免費的安全軟件獲取超高的計算機底層控制權限,輔以絕密的V3雲端升級機制,可以在用戶不知情之下,靜默式地竊取用戶的所有信息。
此外,360即將啟動的“遞歸DNS服務”,在360安全衛士的配合下能夠自行修改用戶DNS設置,此後,360便可任意處置用戶發出的域名解析請求,不僅能夠實施延遲解析、修改IP地址等手段,甚至可將競爭對手的IP地址解析到360的服務上。
這意味著,除了獲取用戶電腦上的個人信息,360還有能力監控用戶在互聯網上的所有通信行為,直接掌握數億網民的所有隱私信息。
國際通行原則無法約束360
在互聯網領域,安全軟件在設計之時都會遵循一項重要的安全原則,即“最小特權原則”.該原則的核心在于:一方面給予軟件“必不可少”的特權,保證其能完成相應的任務,另一方面只給予軟件“必不可少”的特權,限制過度操作,防止軟件惡意入侵其他程序和數據。
然而,根據國內知名媒體《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佔PC安全產品普及率94.2%,手機安全市場份額70%的奇虎360卻一直在違反“最小特權原則”.“360安全衛士”、“安全瀏覽器”軟件中,360會植入非法程序,並通過該非法程序中的“後門機制”與360雲端配合,形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秘密內部機制。
對此,中國信息安全專家石文昌教授曾指出,殺毒軟件之類的安全軟件屬于比較底層軟件,對電腦係統擁有非常高的操作特權。如果安全軟件不遵守最小特權原則,而是利用特殊權限,進行非功能實現所必須的操作,其對係統權限的濫用將影響到用戶係統的信息安全。尤其是在不同層次的軟件產品相互配合的情況下,這樣的潛在風險就更大。
隱私安全亟待政府出面監管
事實上,360侵犯用戶隱私已經引發社會關注。去年10月,知名網絡打假人方舟子公開指責360以安全為名收集用戶隱私。11月,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發布《個人隱私泄露風險的技術研究報告》,確認360瀏覽器存在竊取泄露隱私的問題。國內網絡安全組織互聯網威懾防禦實驗室也公開發布檢測報告,指出360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搜集用戶信息,並“刪除信息搜集過程中產生的臨時文件”.
去年10月25日,工信部發言人張峰也稱,工信部已經介入調查方舟子指控的奇虎360瀏覽器竊取用戶隱私一事,“如果查實確有違法違規行為,將依法予以嚴肅處理”.
受隱私安全問題的影響,寶鋼、網易、ABB、民生銀行等企業集團先後禁用和卸載了360相關安全產品。除蘋果外,小米應用商店也全線下架360手機衛士軟件。
盡管業界、法律界多方努力,但360侵犯隱私的行為至今仍未並未得到有效制止,針對新興互聯網現象的監管缺位和法律滯後問題始終存在。
日前,在中國信息協會信息安全委員會舉辦的“互聯網安全服務標準規范研討會”上,多位IT安全領域專家更是共同簽署《加強互聯網安全服務業國家標準和監管能力建設的倡議書》,呼吁政府完善安全服務產品的監管和審理能力,引入標準化機制,制止360侵犯隱私安全的行為,保障網民信息安全,推動互聯網行業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