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首次公開發佈了其2017年度東亞經濟展望報告(ASEAN+3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2017,下簡稱“報告”)。報告稱,東亞依然是全球經濟表現最好的區域,中國是本地區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石,並預測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在6.5%以上。
5月5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AMRO主任常軍紅,她表示,中國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9%,好于預期,部分來源於工業品價格上升帶動下的利潤驅動型增長。常軍紅認為,這種工業反彈可能難以持久,“因為其部分包含了過剩産能行業的暫時性反彈。”東亞貿易一體化方面,常軍紅表示,在美國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及退出TPP的影響下,東亞區內貿易一體化的進程可能會有所加快,尤其體現在10+3自貿區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談判方面。
圖為3月9日,常軍紅(右)在新加坡與時任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主任根本洋一先生進行工作會談。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是由東盟和中日韓成員共同成立的區域性國際組織,致力於通過執行宏觀經濟監測和支援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一個東盟和東日韓成員之間的多邊貨幣互惠安排)的實施來保障東盟和中日韓區域的經濟和金融穩定。AMRO于2011年4月在新加坡以有限擔保公司的形式成立,2016年2月正式升任為國際組織。
2011年5月,原中國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魏本華擔任AMRO首任主任,2012年5月,日本財務省國際局副局長根本洋一接任主任。2016年5月,中國財政部國際經濟關係司副司長常軍紅成為新一任AMRO主任,也是AMRO升任國際組織後首任主任。
AMRO的這份報告認為,東亞依然是全球經濟表現最好的區域。增長主要由內需驅動,同時各經濟體也從區域貿易和投資融合中不斷獲益;中國是本地區經濟穩定增長的基石。然而,全球不確定性,包括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及流動性緊縮加劇是當前東亞面臨的主要外部風險。總體來看,東亞經濟應對外部衝擊的韌性較強,基本上可保持較穩定增長,預計2017年至2018年增長分別為5.2%、5.1%。
在宏觀政策方面,報告認為,受美聯儲加息影響,東亞存在潛在的資本外流風險,東亞各經濟體應保持較充足外匯儲備,適當的政策干預與匯率靈活性也利於應對外部風險的衝擊。在貨幣政策方面,與2016年相比,全球流動性趨緊與通脹上升,縮小了通過放鬆貨幣政策來支援經濟增長的空間。財政政策有潛力發揮作用抵消經濟下行風險,但進一步放鬆財政政策的空間有限。
報告指出,中國經濟近期出現企穩跡象,預計2017年經濟增速在6.5%左右,主要驅動力包括穩定增長的私人消費及擴大的基建投資,面臨的下行風險包括整體投資趨緩、持續去産能、房地産市場放緩及外部不確定性等。在經濟企穩、美元指數溫和回調等因素作用下,近期資本流出及匯率貶值壓力有所緩解。不過,仍需密切監測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及國內經濟形勢對資本流動的影響。考慮到中國經濟整體上仍處於中高速且較為穩定的增長階段,硬著陸風險小,當前重點是加快結構改革,尤其是切實推進國企改革、控制企業債務增長、減少過剩産能、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及增強宏觀政策協調性與有效性等。另外,需加強對金融體系風險的識別與處置,促進金融穩定。
報告認為,中國持續的結構改革及消費升級對東亞貿易和投資均帶來持續且深遠的積極影響。如中國向消費為主導增長模式轉型及中産階級不斷壯大,帶動東亞其他經濟體向中國出口更多的消費品。中國赴東亞旅遊持續升溫,為這些地區服務業創造了新的增長機會。中國快速上升的對外投資對擴大東亞其他經濟體的資金來源及基礎設施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中國經濟轉型導致大宗商品進口增長有所放緩,這對東亞若干大宗商品出口國産生了一定影響。
2017年,東亞經濟面臨的外部不確定性增加。AMRO認為,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主要教訓就是東亞應加強財金合作、共同應對危機;考慮到當前資本流動波動性加大及其對經濟金融體系潛在衝擊的增加,東亞各經濟體應加強區域金融安全網的建設,提高區域抵禦風險的能力,維護經濟穩健增長。
以下為澎湃新聞專訪:
澎湃新聞:中國2017年一季度宏觀數據好于預期,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今年剩餘時間會維持經濟向好的趨勢嗎?
常軍紅: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好于市場預期。從短期看,這反映了經濟有企穩的態勢,有利於緩和當前關於中國經濟繼續面對下行壓力的市場情緒,對減少資本外流及匯率貶值壓力也有一定幫助。
不過,從分行業看GDP貢獻度,一季度第二産業對GDP增速的貢獻明顯高於去年同期,這反映了工業反彈是近期GDP回升的一個重要動力,其內在原因包括了工業品價格上升形成的利潤驅動型增長。從這個角度上看,我們估計工業反彈可能難以持久,因為其部分包含了過剩産能行業的暫時性反彈。考慮到二季度以後,房地産業面臨的下行壓力增加,中國經濟增長大體上在2017年可能呈現“前高後低”的格局。
不過,即使下半年GDP增速略有下降,預計全年能實現6.5%的增長目標。我們估計在較樂觀的情況下GDP增速可以達到6.7%。相對其他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國當前經濟增速是處於較高水準且穩定的。有鋻於此,當前是加快結構改革較為合適的時機,通過消除結構性問題,尤其是提高國企效率、去産能與去杠桿,減少脆弱性,推動中國經濟在中長期內的可持續增長。
澎湃新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並將赤字率鎖定在3%。對今年的財政政策您的看法是?
常軍紅:今年的財政赤字率目標(GDP佔比)並沒有進一步提升,同時強調財政政策 “要更加積極有效”,這一方面反映出中國政府對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率持有一定的謹慎態度,另一方面,反映出財政支出效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我們對政府強調壓縮行政開支、對企業減稅降費及更多用於民生開支表示讚賞。
從支出方向看,我們強調財政政策應側重於協助順利推進去産能進程、促進國企改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健全社會安全保障體系。此外,應進一步加強對政府或有負債的管理和規範地方政府融資行為。
澎湃新聞:能否詳細解釋一下您認為的影響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主要風險因素?對今年的國企改革怎麼看?
常軍紅:從短期看,經濟增長下行風險主要來自去産能與放緩的房地産市場。金融體系,尤其是影子銀行的潛在風險亟待加強監管。另外,外部不確定性也對經濟增長有一定影響,尤其包括貿易保護主義及資本外流風險。
從中期看,高企的公司債務、持續的過剩産能及國有企業改革是三個主要且相互關聯的挑戰。高企的企業債務侵蝕了大量的企業利潤,也增加了企業違約風險。過剩産能是導致企業投資效率下降及債務高企的一個重要原因。國有企業是過剩産能與高負債相對集中的行業。
過去幾年國企改革在試點方面取得了進展。下一步,我們期待國企改革的進程可以提速。這不僅有利於減少對資本配置的扭曲、增強市場的主體地位,而且也會有助於控制企業債務上升及化解過剩産能。我們強調在國企改革,去産能與去杠桿的過程中應注重頂層設計,加強政策協調,採取市場化手段。
澎湃新聞: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您如何看待?
常軍紅:東亞(東盟+中日韓,東盟+3)區域的經濟和金融合作進程發展迅速,特別是在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的這二十年間。主要進展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貿易與投資推動一體化進程。在東盟、東盟+1、東盟+3,RCEP框架下,亞洲區域在貿易、投資等方面的一體化程度逐步加深,尤其是在亞洲金融危機後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地區産業鏈,加深了地區經貿融合程度。二是金融危機加速一體化合作。基於亞洲金融危機的深刻教訓,各經濟體在應對金融危機及維護地區金融穩定方面有較強烈的共識,推動了區域財金合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建立了區域金融安全網-“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 一個擁有2400億美元的自我管理的外匯儲備庫;設立了區域獨立的宏觀經濟監測機構--東盟與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一個總部設于新加坡,目前擁有50多名專業人員的區域性國際組織。
從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來看,東亞區域經濟和財金合作符合各成員的根本利益。我們認為當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的貿易保護和反全球化傾向只是暫時的現象,呼籲國際社會要關注增長的包容性,要努力使更多的人從全球化中受益。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是歷史的趨勢。
澎湃新聞: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對東亞整體經濟造成何種影響?對中國呢?
常軍紅:目前來看,特朗普政策對東亞經濟的影響可能更多體現在中期與間接的影響方面。在貿易保護主義方面,東亞一些經濟體(尤其是與東亞供應鏈有關的經濟體)與美國的貿易摩擦可能會增加,但目前看力度可能要小于年初估計的情況。另外,邊境稅短期內實施的可能性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東亞經濟體的壓力。
在美國加大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以及退出TPP的影響下,東亞區內貿易一體化的進程可能會有所加快,尤其體現在10+3自貿區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談判方面。在“貨幣操縱國”這個議題上,東亞主要經濟體仍然面臨來自美國方面一定的壓力。
特朗普政府關於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的政策,包括減稅及增加基建投資有助於提升美國的經濟增長。不過,東亞經濟體能在多大程度上獲益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政府關於促進美國經濟發展的政策對美聯儲加息會有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美國與東亞之間的資金流動。關於特朗普政策對中國的衝擊,目前來看兩國領導人會晤後,直接與短期的負面影響有所減少,但不排除貿易摩擦仍有增加的可能性。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