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印度財政預算跟中國比速度 輿論指仍缺少動力

2015-03-02 14:59 來源:環球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印度新財年經濟增長率將升至8.5%,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主要經濟體”,印度財長阿倫·賈特利上週末公佈印度2015-2016財年最新財政預算,這是莫迪政府上臺以來的首個年度財政預算,被認為是新政府改革藍圖的具體鋪陳,引發各界關注。這份新預算案在減少政府赤字、抑制通貨膨脹、改善稅收體系以及擴充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重要領域,均有所涉略。

  路透社3月1日報道稱,印度上一財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速已達7.4%,依照這一修訂過的國內生産總值計算方法,其下一財年GDP增速將在8.1%至8.5%之間。剔除通貨膨脹的因素,印度新財年GDP增速更高達11%至12%之間,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兩位數增長”已在印度政府的預期中。

  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網站推特上表示,2015年度預算將進一步點燃印度經濟增長的發動機,釋放出未來經濟繁榮的曙光與信號。

  法新社報道分析稱,印度此次發佈的經濟增長數字讓很多經濟學家感到吃驚,因為印度一直被認為處於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之中。很多分析人士都對這一報告持懷疑態度,他們稱慶祝報告中的積極展望還為時過早。印度證券公司的一名經濟學家阿舒托什·達塔爾説:“在調查和實際政策之間一直存有缺口。”

  中國南亞學會常務理事錢峰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印度的經濟規模大約是中國經濟規模的1/5,印度經濟基數小、起點低,因此印度預期自身會出現較快增長速度也很正常,但其總體經濟實力和中國相比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根據這份財年預算報告,在赤字方面,印度政府仍面臨“減赤”和“增投”的雙重壓力。新預算案將下一財年的赤字目標定在3.9%,略高於上屆政府的3.6%。賈特利將其解釋為“減少赤字的目標不會被忘記,但政府增長投資刺激經濟的措施勢在必行”。

  增投基礎設施建設是印度此次預算案的一大亮點。印度政府將向基建領域增投7000億盧比(1元人民幣約合9.84印度盧比),包括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撥款2500億盧比,增加對公路和鐵路建設的支援。賈特利還宣佈,將為鐵路和公路引入免稅的基建債券,並設立國家投資和基礎設施基金。

  稅制改革此前一直是印度的“老大難”,新預算案涉及了一些關鍵稅種,但改革時限不一。海外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組合的差異也將被取消,此舉旨在鼓勵國外投資者購買印度企業股權。

  此外,在這份財政預算報告裏,賈特利還特別表示印度下一年的國防預算將提高7.9%,升至400億美元左右。據接近消息人士透露,印度政府已經列出了初步購買清單,其中包括上百架各類戰鬥機、武裝直升機和中型運輸直升機等。印度海軍則表示需要新的潛艇和隱形艦艇提高其在印度洋的“存在感”。業內人士分析稱,印度軍隊欲將以此增加其空軍和海軍的整體實力。

  上述新預算案中的改革目標及舉措值得期待,但也有印度輿論認為該預算案缺乏重大改革措施,不少經濟目標的達成有賴於國際經濟形勢,原油價格下跌、金價疲軟等有利因素不應成為支撐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主要動力。

  錢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從經濟增長模式來看,印度被譽為“世界辦公室”。但其實印度的IT行業存在很大問題,比如容量太小、無法為更多年輕勞動力提供就業等。此次預算案有很多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項,表明莫迪開始向製造業發力,對於既是新興國家又是人口大國的國家來説,提高製造業在經濟建設中的佔比,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由之路。

  “印度人的處世哲學向來是比較達觀的,其經濟上的樂觀和自信,也與它的地緣環境和民族特徵有關。”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曹和平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但印度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其經濟成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印度文盲率比中國高得多,也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基礎建設成本非常高,階層和種姓的衝突很大,制度變革的難度會比較大。從長遠來看,若印度政府在修改土地徵用、勞動雇傭相關法規沒有取得實際效果之前,印度經濟突破現在的瓶頸仍有一定困難。▲ 環球時報報道 駐印度特派記者 鄒松 記者 蘇靜 侯濤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