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奧巴馬經濟“再平衡”尚難突圍

2014-04-22 09:2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美國總統奧巴馬23日起將對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等亞洲四國進行為期一週的訪問。美國白宮表示,奧巴馬這次亞洲之行目的在於展現美國在外交、經濟和安全領域加強與亞太地區國家接觸的承諾。儘管分析稱,奧巴馬此次訪亞經濟並非其重點內容,但加強和亞洲國家經濟關係交往,從而擴展亞洲市場,實現經濟方面重返亞洲,獲取經濟方面再平衡,是奧巴馬難以繞開的議程。

  早在去年10月,奧巴馬就有訪問亞洲之意,但是由於美國政府的關門風波,行程被迫取消,同時受到影響的還有奧巴馬的A PEC之旅。可以説,此次姍姍來遲的亞洲之旅是奧巴馬對其亞洲夥伴的一次補償。

  加強和亞洲四國的經濟關係顯然在奧巴馬行程的考量中和地區安全問題佔有同等重要位置。在經濟領域,奧巴馬來訪正值美日TPP新一輪談判再陷僵持之時。因此,與日本方面進行有關雙邊貿易議題的協商將成為奧巴馬此次訪問亞洲的首項重頭任務。而對於韓國、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奧巴馬將更多地著眼于修補關係,作中期經濟關係方面的考量。

  儘管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都是美國昔日盟友,但在貿易談判方面,對美國立場都比較強硬。在此次訪問中,白宮除了在地區安全方面對其亞洲盟國可能提出諸多要求外,在經濟方面,尤其是奧巴馬急於推動和打造的TPP方面,可能也會要求其盟友作出一定讓步,以完成奧巴馬重新融入亞洲、擴大市場的願望。不過由於奧巴馬未能爭取到貿易快車道的特權,此行也很難預料會獲得日本等國一步到位式的讓步,因為即便能快速促成貿易協議,仍可能會在提交美國國會時遭到發難。因此,奧巴馬此次想在TPP方面取得進展並非易事。

  日本方面,美日就T PP相關條款的深入談判已經進行了多輪,但是由於在農業和汽車等多個敏感領域存在巨大分歧,始終未能取得成果。不過就在上周,雙方代表表示,他們對在某些方面取得進展仍然十分樂觀。據《西日本新聞》17日報道,圍繞T PP關稅談判,日本有望維持大米和小麥的關稅。作為維持關稅的代價,日方擬接受美方提出的增加進口配額制度,即在保持現有進口配額的同時,單獨對美國大米和小麥設定優惠條件。但16至18日三天談判後,雙方意見分歧依舊很大,未能尋找到突破口。24日,日美首腦將進行會談,能否在此之前取得基本一致,尚難斷定,極有可能雙方的談判還將推遲到5月份繼續進行,這將使TPP談判日程一拖再拖。

  日本之後,奧巴馬將訪問韓國。此次訪問是樸槿惠政府成立以來奧巴馬首次訪問,今年又是韓美同盟成立61週年,奧巴馬訪問對韓國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韓美同盟、東北亞局勢外,在經濟方面,韓國也在與美國進行T PP談判。韓美FT A已經生效兩年,兩國水産品交易規模大幅增長,較FT A生效前增長24.6%。而同期韓國與世界各國水産品整體交易規模為55.9億美元,減少6.1%。不過,有報道稱,儘管成效顯著,美國仍在確認韓國是否完全履行放寬美國商品出口至韓國管道的承諾,海關監管及汽車進口成為癥結。至於T PP,去年韓國在T PP談判臨近收尾時表示希望加入此談判,美國對此表示為難。好在日美分歧成為主導T PP成敗的重要因素,這一難關何時通過沒有明確時間,這給韓國留出了時間,韓國有望在上半年決定是否加入TPP談判。

  奧巴馬亞洲之行的第三個國家是馬來西亞。奧巴馬是48年來首位到訪馬來西亞的美國總統。馬來西亞國家不大,但卻是東盟創始國、A PEC成員、TPP成員,是東南亞的重要國家。從中長期看,加強和馬來西亞的關係,有助於美國重返亞洲。而菲律賓的重要性和馬來西亞相倣。美國還是菲律賓最大的貿易夥伴。奧巴馬訪問馬來西亞和菲律賓還可以鞏固美國作為東盟第二大最值得信任國家的地位。

  馬來西亞也在參與T PP談判,但在智慧財産權、國有企業等問題上與美國膠著而難以突破。在奧巴馬來訪之際,馬來西亞方面“不急於簽署T PP”的姿態似乎仍未改變。馬來西亞貿易部長慕斯塔法3月中旬在國會答辯時還斷言,奧巴馬到訪馬來西亞不會成為T PP簽署的壓力。馬方還表示東盟的重要性並不亞於T PP,也顯示出堅持自身利益的立場。

  奧巴馬亞洲之行力圖強化美國在亞洲的存在,為其爭奪在這個地區的經濟利益,加強在該地區略顯滯後的經濟戰略。短短一週,奧巴馬能否完成多項重任,可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