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時間以來,150年前就已成為全球石油工業搖籃的美國都在經歷看似不可逆轉的産量下降,但頁巖氣的出現讓這個成熟經濟體突然站在了世界油氣舞臺的中心。”
全球石油市場將遭遇來自供應端的壓力?至少,國際能源署(IEA)是這麼認為的。
日前,有消息稱,IEA在倫敦發佈針對未來5年的《中期石油市場展望》報告中説,“由於北美原油生産繼續以創紀錄的步伐增長,且新興市場的煉油産能預計將超過需求,全球石油市場正在經歷積極的‘供應衝擊’。”IEA還預計,北美將由“胃口巨大”的能源進口地區轉變為“強勢”的出口者。
但《國際金融報》記者發現,IEA的預計或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一方面,頁巖氣面臨著“破壞環境”等指責,未來能否得到更廣度的開採仍須時間驗證;另一方面,一項來自美國能源部的可查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美國從中東最大的産油國沙烏地阿拉伯進口4.5億桶石油,超過了美國2011年、2010年和2009年的全年進口量。
再提頁巖氣
以往一直關注中國能源需求的IEA和其他能源機構從去年開始就不斷強調美國或北美在全球能源市場的變化。
去年11月13日,IEA發佈的2012年《世界能源展望》預計,2017年,美國就將取代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的産油國。同時,北美將在2030年左右成為石油凈出口地區,美國更將在2035年左右基本實現能源自給自足。今年1月9日,EIA(美國能源資訊署)又稱,隨著美國國內産量增多,且需求增長放緩,“預計2014年美國的石油進口將跌至逾25年最低水準”。
報道稱,北美原油增産的主要推動因素是“美國輕質原油、緻密油和加拿大油砂的開發”。但IEA總幹事瑪麗亞·范德胡芬給出的另一個解釋是頁巖氣的開發。“很長時間以來,150年前就已成為全球石油工業搖籃的美國都在經歷看似不可逆轉的産量下降,但頁巖氣的出現讓這個成熟經濟體突然站在了世界油氣舞臺的中心。”她説。
尚存不確定性
基於上述理由,IEA預計,到2018年,北美日均原油供應量將在2012年的基礎上增加390萬桶,同期所有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國家的增供幅度將不超過600萬桶/天。
不過,僅就頁巖氣而言,美國最終能否對全球能源格局造成持續的衝擊尚存不確定性。多位能源專家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説,頁巖氣對環境造成的負面效果將愈發被重視,這可能對未來開採造成不確定性。
管理諮詢機構埃森哲近日發佈《水資源與頁巖氣開發》報告顯示,頁巖氣産量的迅速增加已引起廣泛關注,這主要集中在頁巖氣開發對水資源、道路、空氣品質、地震和溫室氣體排放等諸多領域産生的運營影響。
除了供應端,美國在進口端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海灣地區在美國石油進口中所佔比重超過25%,創下9年以來最高點。也就是説,美國並未減少對中東的石油依賴。
事實上,就連IEA也坦承,除了美國,今後5年,發展中經濟體仍將是原油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2013年第二季度,預計非經合組織經濟體的原油需求量將首次超過經合組織經濟體。同時,非經合組織經濟體內部的煉油産量大幅提升,也會對全球煉油産業和石油貿易産生巨大影響。”IEA稱。
但業內人士認為,不管全球能源格局如何變化,中國都不得不為自己的能源戰略做更貼近自己現實的規劃。比如,更好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推動新能源或清潔能源的發展,儘早達到戰略原油儲備90天的“及格線”等。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