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日央行貨幣政策料將按兵不動

2013-05-22 09: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日本央行21日開始召開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據共同社報道,市場預期日本央行將維持當前實施的、該行行長黑田東彥4月推出的激進貨幣寬鬆政策,並將評估近期長期利率攀升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此外,鋻於近期數據顯示出該國消費和出口有所恢復,此次會議上,決策者可能考慮上調央行對經濟的評估。

  日本央行上月初宣佈將大幅增加日本國債和其他資産的購買量,從而將貨幣流通量增加一倍,在兩年內實現2%的通脹目標。這一激進的“質化與量化”寬鬆計劃震驚全球市場。受此超寬鬆貨幣政策影響,日元持續貶值,近5個月來日元對美元匯率已下跌27%,上周美元對日元匯率一度突破103大關,對該國出口起到了提振作用。同時,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還推行刺激性支出政策,刺激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安倍晉三激進操縱財政和貨幣政策杠桿的做法迅速起效,2013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出現了實實在在的增長。日本內閣府16日公佈初步統計數據顯示,扣除物價變動因素,日本第一季度G DP環比增長0.9%,按年率換算增長3.5%,連續兩個季度正增長。受日元貶值和股市走高影響,個人消費有所提高,新增需求中私人消費佔了一半以上,其餘部分由凈出口和公共開支帶動。日本政府20日公佈了5月份經濟評估報告,該報告將經濟形勢評估基調上調為“溫和復蘇”,鞏固了市場樂觀情緒。這是日本兩個月來首次上調經濟評估。

  “安倍經濟學”見效,也帶動了日本股市不斷上升。統計顯示,自去年11月以來,東京股市的漲幅已高達70%。20日,日經指數比前一交易日上漲1.47%,收于15360.81點,自2007年12月28日以來首次站上15300點。

  不過,儘管安倍的政策組合拳取得了可觀的效果,但風險並未走遠。在日本新的貨幣寬鬆政策下,日本股市不斷走高,投資者風險偏好提高,將資金從債市退出轉而進入股市,造成了近期日本國債市場的混亂。15日,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達到0.92%,創下自2012年4月下旬以來新高,而一個星期前,該數值僅為0.59%。有觀點認為,面對不確定性的上升,投資要求更多的溢價,因此推高了收益率。

  國債收益率的上升不斷引發市場對日本央行現行政策有效性的質疑,因為利率的上升將抑制經濟增長,使公共財政狀況進一步惡化。這與黑田東彥希望通過降低利率來刺激消費、貸款和投資的政策目標相違背。因此,日本央行在此次貨幣政策會議上針對國債市場的持續波動將做出何種反應,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之一。一些經濟學家表示,將關注日本央行是否會採取技術性手段,如對市場操作進行微調或者暗示未來可能增加國債購買規模,以抑制債市波動、壓低債券收益率。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21日也表示,希望央行行長黑田東彥繼續與國債市場保持密切對話。

  此外,日元快速貶值也加大了經濟復蘇的風險。首先,這導致了日本進口物價進一步上漲。路透社的最新調查顯示,八成以上日本製造業企業希望美元兌日元能穩定在100左右,或者有所回落,而不願日元進一步下跌,因為這將增加企業成本。這表明,即使對受益於日元急速下跌的這些出口企業而言,日元疲軟也是一把雙刃劍。其次,國內資金大量涌向外國債券和證券,給全球市場增加了新的不穩定因素。目前,日本國內流動性擴張對其他亞洲國家造成的溢出效應已經開始顯現,七國集團(G 7)以及日本的亞洲鄰國對此已是抱怨有加。日本經濟財政擔當大臣甘利明表示,強勢日元的修正已基本完成,進一步走軟可能會造成損害。

  安倍晉三應對經濟的“三支箭”已經發出兩支,即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手段,但其尚未實施經濟戰略中承諾的長期經濟增長戰略。日本政府日前宣佈了醫療、就業、投資等部分舉措,預計今年6月將出臺完整的經濟增長戰略。分析認為,雖然安倍內閣通過前兩支箭暫時解決了日元升值的問題,也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短期增長,但對日本長期經濟健康增長並不看好,通貨緊縮的頑癥將很難克服。《金融時報》日前也發文稱,單憑雙管齊發的火箭筒———財政與貨幣擴張,解決不了日本的問題。日本的增長困境從根本上説是結構性問題,當前要做的是適應現狀,作出調整。

  目前,日本高層對於日元匯率的走向正處在一個抉擇之中,此次日本央行利率決議按兵不動的可能性依然較大。不過有經濟學家預計,該行最早可能將於10月進一步放鬆政策。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