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國際資訊  > 正文

美購債計劃看法各異 避免大規模減赤成當務之急

2013-02-21 09: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美聯儲今年是否會停止購買債券問題上,美聯儲內部官員和經濟學家們存在著分歧。

  觀點A:應維持量化寬鬆到年底

  據外媒報道,美國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丹尼斯·洛克哈特19日表示,由於美國勞工市場依然疲弱,美聯儲應該繼續購債直至今年年底。

  洛克哈特代表美聯儲內中間派的力量。他表示,美國經濟受益於今年早些時候對於財政懸崖問題的解決方案。不過,美國的失業率仍然在7.9%高企,每月職位的增長只能跟上人口的擴張,因此,美聯儲強有力的支援措施還需要維持一段時間。美國經濟要達到一定增長速度還需時間,尤其是就業方面的改善。

  為應對金融危機和2007年至2009年的衰退,美聯儲將利率降低到接近零的水準,並且已經購買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即所謂的量化寬鬆政策,以降低長期借貸利率和激勵投資。目前,美聯儲維持著每月購買850億美元債券的規模,並表示除非勞工市場出現明顯改善,否則不會停止債券的購買。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15日表示,在失業率仍接近8%的情況下,美國經濟距離“完全健康和充滿生氣”的全面復蘇還很遙遠。他重申美聯儲將繼續提供寬鬆貨幣政策,以實現就業最大化和物價穩定的承諾,並辯稱:“美國使用國內政策工具來刺激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的做法,符合G 7集團的政策立場。”

  洛克哈特也表示,顯然美聯儲無法在短期內就慶祝寬鬆貨幣政策取得了成功,但他個人認為,美聯儲應該維持量化寬鬆到年底。但美聯儲的購債計劃不會是無限期的,對於資産購買計劃的風險應該有所意識。

  觀點B:年底前放慢購債步伐才明智

  不過,美聯儲內部在購債問題上存在不同聲音。一些美聯儲政策制定者表示,在年底之前放慢債券購買步伐是明智的。上周,聖路易斯儲備銀行行長布拉德和克利夫蘭市聯儲銀行行長桑德拉·皮亞拉托就表示,更為強勁的勞工市場就業會給美聯儲一個逐漸放慢購債步伐的機會。皮亞拉托在15日表示,目前開放式的資産購買計劃面臨諸多風險,其帶來的效益也日漸減弱。他表示,為應對風險,美聯儲應該以削減資産負債表為目標,而不是在今年年底以前繼續維持當前的資産購買速度。而堪薩斯的聯儲行長喬治在1月份的聯儲會議上甚至對美國的債券購買計劃表示異議。美聯儲理事傑裏米·斯坦最近曾表示,企業債券市場存在著潛在的風險。

  洛克哈特顯然也贊同伯南克的寬鬆有益論,他表示,美聯儲的政策已經使經濟受益,目前經濟的改善至少是寬鬆貨幣政策的政策效應之一。現在還看不到美聯儲放鬆貨幣政策正在製造泡沫或者引起某一市場過熱的現象。1月初,美國政府暫時避開財政懸崖的舉措使得美國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有所減退,今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有可能高於2%至2.5%。洛克哈特表示,目前對於美國經濟增長最大的威脅來自於3月1日自動生效的減赤措施。

  洛克哈特和皮亞拉托都不具備今年的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貨幣政策投票權。

  避免大規模減赤衝擊美經濟

  去年第四季度,美國經濟環比出現零增長,不過分析人士認為這僅僅是一個短暫現象。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日公佈的數據,2012年第四季度,在七國集團中,美國經濟同比增幅最高,達到1.5%。

  最近公佈的美國經濟數據還算良好。2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回升,達到3個月以來的最高水準,去年12月美國企業庫存和銷售均環比增長,顯示出經濟持續復蘇勢頭,今年1月份美國商品零售額經季節調整環比上漲0.1%,只是美國工業生産今年1月份環比下降0.1%。

  在3月1日之前,白宮和國會能否達成新的協議,以避免大規模減赤對美國經濟復蘇造成太大衝擊仍存疑問;5月中旬以前,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還需就久拖不決的債務上限問題達成協定。奧巴馬近日再次呼籲國會採取行動以避免即將於3月1日啟動的自動減支措施,兩黨債務委員會聯合主席辛普森和鮑爾斯還提出了一個避免自動減支但將在未來10年另外減赤2.4萬億美元的措施,但兩黨在預算政策上的分歧十分大,很可能到時候出臺的只能是一個臨時修補性措施。

  下周,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將在為期兩天的國會聽證會上作證,或許會面對諸如美聯儲何時會結束其刺激經濟政策的提問。不過,按照伯南克的一貫風格,他不太可能會在這次聽證會上就匆忙地提出決定性意見。(記者周武英)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