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海峽西岸  > 正文

廈門“多規合一”進一家門辦多家事

2015-03-17 11:14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廈門持續深化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中,“多規合一”無疑是這一框架背景之下的點睛之筆。

  根據今年的廈門市區政府工作報告,廈門將繼續全面推進“多規合一”,堅持一張圖紙管控到底、一個平臺協同管理、一張表格受理審批、一套機制保障運作。

  “一張藍圖”比對規劃是否“打架”

  “通過在‘一張藍圖’上進行比對,與藍圖不符的規劃被重新作了調整,避免了規劃‘打架’問題。”近日,進駐廈門市政務中心的廈門市規劃委員會博士翁芳玲如此描述了“多規合一”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2015年1月1日,在“三規合一”的基礎上,廈門“多規合一”平臺正式運作。運作至今,“多規合一”項目生成平臺上累計策劃項目223個,生成項目38個。已生成的項目在業主申請後,就能快速拿到用地規劃許可證。

  從平臺運作以來的一個多月時間來看,“多規合一”基本上解決了規劃“打架”問題,項目生成平臺完善了“多規合一”平臺在項目生成策劃部分的審批流程,各部門以平臺為基礎,主動消化掉項目的前期矛盾,調整可能存在衝突的規劃細節。無需等待業主申請,直接生成項目,變審批部門等申請為業主等領證。

  同安萬畝蔬菜基地和天馬山就是“多規合一”後,首批列入調整的項目。前者在廈門城鄉規劃中屬於“建設用地”,但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屬於“非建設用地”,通過在“一張藍圖”上進行比對,發現了兩者“打架”之後,參照“美麗廈門”戰略規劃,這片土地仍被保留為非建設用地。天馬山在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都屬於建設用地,在“一張藍圖”中卻在生態紅線內,比對之後,從廈門的整體生態環境考慮,這片土地不允許再開工新的建設項目。

  避免規劃“打架”,首先要有一座城市的科學總體規劃,即形成“一張藍圖”。廈門市政務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給廈門的城市定位和空間規劃進行了統一佈局,並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這又避免了城市總體規劃可能被朝令夕改的問題。

  “對城市總體規劃形成‘一張藍圖’,這是‘多規合一’的基礎,策劃項目落到‘藍圖’進行比對,就可以確認即將生成的項目是否存在規劃‘打架’的問題。”翁芳玲説。

  “多規合一”推進審批流程改革

  廈門“多規合一”最大的亮點在通過“一張圖”推進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改革,提高審批效率。由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牽頭,市發改委、規劃委、國土房産局、建設局等部門配合,在多規平臺統籌策劃項目基礎上,利用市政務中心平臺,把原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審批功能,進行集中、共用,以服務業主需求、提升行政審批效率為原則,在法律框架內大膽創新謀劃,實現從“各事各管”向“依法統籌”轉變,大幅縮減了審批時限。

  據廈門市行政服務中心管委會主任胡亮信介紹,“多規合一”審批流程改革主要著手于四個方面,首先是大力推動審批事項“減放並轉調”,實現從“環節多、層次多、制約多”向“環節少、扁平化、便捷化”轉變,打破了部門藩籬,以項目業主的服務需求為首要考量,實行“分主線並行推進,減少部門間相互制約”。改革後,從項目建議書至施工許可核發,總審批時限由原來的180個工作日縮短至49個工作日;前期工作總時限則壓縮了1/3以上。通過調整審批事項辦理階段、合併部分審批環節、簡化審批手續、跨部門聯合評審以及同級辦理同級審批等,將“簡政放權”落實在具體審批環節的設置上,審批事項更趨於簡化、明朗,有利於實現事項辦理的無縫對接。二是創新報審模式,實現從“部門審批”向“綜合審批”轉變。申請人通過政務中心統一收發件窗口統一報件,依託建設項目審批資訊管理系統等資訊化平臺,各部門網上接收申請材料,一表形成審批意見,實時流轉,同步辦理,實現了部門協同及資訊共用,實現申請人進“一家門”辦“多家事”。三是強化多規“一個平臺”技術支撐和系統聯動功能,實現從資訊孤島向資訊共用轉變。建立建設項目審批資訊管理系統、“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和各部門審批系統三位一體的資訊平臺,突出共用性。四是打造多規“一套機制”,實現從“嚴審松管輕罰”向“寬審嚴管重罰”轉變。在提升政府部門審批效率的同時,建立倒逼機制和信用監管機制,督促建設單位、仲介機構提高項目辦事效率,有效督促企業守法誠信辦事。

  (執行 謝嘉晟 于國春 王秀榮)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