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1日訊(記者 劉瀟瀟)近日有媒體報道,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在近21年間增長了110倍。對此,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羅雲波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這個數字體現了在當前糧食安全和糧食增長的背景下,全球市場對於轉基因技術的需求。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 (ISAAA)于5月4日發佈了《2016年全球生物技術/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發展態勢》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851億公頃,相比1996年的170萬公頃,在21年間實現了110倍的增長。
“這個數字説明瞭全球市場對於轉基因技術的需求。”羅雲波認為,在當前全球糧食安全和糧食增長問題突出的背景下,無論從環境和經濟等各個方面來看,轉基因技術都是一個有潛力的技術,它的發展符合世界對於糧食安全、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
相對於全球轉基因商業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轉基因作物産業化始終“踟躕不前”。近年來我國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玉米,但國內允許進行商業化種植的只有轉基因棉花和轉基因木瓜。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兩會”期間表示,目前中國沒有批准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商業化種植,違法、違規種植均被嚴格禁止。
對此,羅雲波表示,我國轉基因作物産業化發展緩慢,主要由於技術不具備競爭力和轉基因被“妖魔化”。“轉基因作物商業化需要技術儲備作為有力支撐,培育出有競爭力的品種參與到國際市場上。此外,我國民眾對於轉基因接受程度較低,存在一些偏見。”
針對個別地區違法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情況,今年2月,農業部要求全面加大種子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非法生産經營轉基因種子行為。但也有官員坦言,非法種植轉基因種子的溯源難,幕後的種子公司很難抓到。
“我國人口眾多,農業從業人員也多,集約化程度低,對監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轉基因作物偷種如果不抓、不管、管不嚴,會造成市場混亂。雖然現在偷種用的是國外允許上市的品種,但未來會出現很多沒有經過安全評價的作物,對於我國的食品安全是一個隱患。”
羅雲波指出,雖然我國對轉基因産品的安全評價最為嚴格,但在監管上仍然存在疏漏。為了轉基因技術能得到健康、良性的發展,需要加強監管,確保法規落到實處,讓公眾對於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懷有信心,避免這一技術最終被“扼殺”。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