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鄭州北環現身豆芽黑作坊 問題豆芽流入學校和民工食堂

2016年06月28日 14:00:00  來源:大河網
字號:    

  鄭州市一處生産問題豆芽的小作坊

  核心提示|日前,深圳查處7家無證經營豆芽作坊,相關責任人被移送公安部門處理。報道一齣,輿論譁然。“問題豆芽”再次進入公眾視線。近日,記者深入採訪發現:豆芽雖小卻是老百姓喜愛的傳統食品,經過各級食藥監管部門的著力整治,河南本土市場整體安全、健康,但依然存在無證經營的豆芽小作坊,且部分生産者採用非法添加方式生産豆芽,從中漁利。

  最近幾天,南方都市報一則關於“光明毒豆芽事件”的報道再度引來關注。深圳市一片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的棚戶區中,藏匿著7家問題豆芽作坊。此次曝光,再次揭開了“豆芽傷疤”。

  顯然,痛的,不只是深圳。

  近日,大河報記者在河南鄭州暗訪調查發現,非法生産豆芽的問題小作坊在本土市場上並未絕跡。

  暗訪

  非法生産小作坊現身鄭州北環

  鄭州北環,一個城中村深處,一間十余平方米的小屋內污水橫流,藥水味刺鼻。房間裏不規則排列著數十個大水缸,裏面裝著滿滿的豆芽,這些豆芽大都沒有根須,顏色極白。

  房間的顯眼處擺放著袋裝的AB粉。

  “不少親戚和老鄉都幹這個,添加這些東西,都是行業心知肚明的現象,沒什麼新鮮的,也沒聽説做個豆芽還要辦證。”當被問及這些非法添加劑時,作坊主承認得很爽快。

  隨後,記者又來到另外一處作坊,屋內的情景大致類似。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同樣赫然擺放著無根水、AB粉、防腐劑等。隨手撈起一把已經清洗好即將上市的豆芽,發現每根豆芽都白白胖胖。

  根據小作坊主提示的資訊,記者來到鄭州一處農貿市場,對問題小作坊豆芽的售賣情況進行暗訪。

  這時,眼前出現的一幕讓記者甚是吃驚。

  攤主隨手把一包粉末倒入一大桶水中,然後兩手掐起一大捧豆芽浸入水桶,只短短的一兩分鐘,再次把豆芽從水裏撈上來時,原先“醜小鴨”似的發黃短小的豆芽瞬間變得白白亮亮。

  攤主頗有些得意地説:“你看,這豆芽又白又亮,不到半天就賣完。”但對於這種非法加工方式帶來的身體危害,作坊主顯然不屑一顧,“一天賣出去四五百斤,沒見誰吃出毛病來”。

  記者隨後求證得知,這位攤主使用的就是保險粉,又叫漂白粉,學名連二亞硫酸鈉,是一種工業用漂白粉,因含有毒素,禁用於食品,長期攝入會損傷中樞神經,並有致癌可能。

  揭露

  違規添加後産量能增一倍

  一兩間房,幾個大桶,再加上成本低廉的添加劑。生産“毒豆芽”的問題小作坊就這樣輕而易舉誕生了。

  那麼,這些添加物究竟是什麼?記者就此查閱了相關專業文獻,並諮詢了部分業內人士。

  根據相關農業專家介紹,小作坊主們常用的添加物包括“AB粉”、“無根水”等,其中,“AB粉”分為A粉和B粉,A粉含6-芐基腺嘌呤,B粉含赤黴素;“無根水”含4-氯苯氧乙酸鈉。這些物質的作用和激素差不多,能夠促進植物的細胞分裂,抑制芽根生長、促進芽體增粗。

  專家表示,添加了這些物質後,本來該長根的豆芽沒有根了,連絨毛狀的側根也都不見了,就是人們説的“無根豆芽”,看上去好看。

  記者調查發現:去根、賣相好、增加産量,正是小作坊主所“青睞”的添加劑所能起到的三大作用。

  然而,這些添加物作用如此明顯的背後,是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

  中國豆芽産業協會監事沈朝輝介紹説,6-芐基腺嘌呤在豆芽中添加過量後,會導致兒童發育早熟,女性生理改變,老年人骨質疏鬆等,甚至有致癌可能;4-氯苯氧乙酸鈉的殘留在人體內的累積産生的有害作用不容忽視。

  2015年4月,農業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佈關於豆芽生産過程中禁止使用6-芐基腺嘌呤等物質的公告(2015年第11號)。公告明確重申:生産者不得在豆芽生産過程中使用上述物質,豆芽經營者不得經營含有這些物質的豆芽。問題作坊主們以身試法的背後是高額經濟利益的誘惑。

  暗訪時,問題作坊主就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正常情況下,1斤黃豆能發出4斤黃豆芽,違規添加後,一斤黃豆可發豆芽8斤,産量增長了1倍;1斤綠豆在正常情況下可發8斤綠豆芽;違規添加後,一斤綠豆則可發14斤,産量提升75%。而且,添加後的豆芽賣相好、保鮮久,市場上受歡迎。

  “成本明顯降低,獲利空間增大。”正因如此,問題作坊趨之若鶩,“有錢賺,大家自然都這麼幹”。

  聲音

  很多消費者表示對豆芽是“想吃卻不敢吃”

  業內人士透露,要生産品相好、産量高的豆芽,在生産過程中添加相關化學藥劑,早就是業內公開的秘密。

  2011年4月份,瀋陽“毒豆芽”事件爆發,一時間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軒然大波。而且,“毒豆芽”案件曾備受爭議。

  在中國豆製品專業協會秘書長吳月芳看來,爭議均是因豆芽制發屬性不明而起。北京大學法治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兆彬在受訪時也表示,監管責任混亂、標準體系不完善是導致爭議的根本。

  事實上,近些年,關於“毒豆芽”的新聞報道從未間斷。

  近日“深圳光明毒豆芽案”被曝光後,消費者的敏感神經再被刺痛。

  記者在鄭州街頭隨機採訪了36名消費者。其中,27名均表示對豆芽是“想吃卻不敢吃”,這裡面,20名消費者直接將豆芽從日常功能表中完全排除,7名消費者偶爾吃一次。

  市民王女士的觀點頗具代表性。近幾年市場上竟然一直有“毒豆芽”存在,讓王女士不得不對曾經最喜歡的豆芽説再見。“我們家已經好幾年都不吃豆芽了,因為我分不清楚市場上豆芽的好壞,不管是不是正規生産的,反正不吃是最安全的。”

  河南省芽苗菜行業協會曾在去年做過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河南本土市場上,部分問題小作坊生産的豆芽銷往了一些學校和民工食堂,進入家庭餐桌的很少。

  這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

  業內人士分析,由於這類集體食堂多被私人承包,從市場上買來的豆芽大多是給別人吃的,考慮到成本問題,所以會選擇更便宜的問題小作坊産的豆芽。(策劃大河新食尚工作室執行記者魏朝林文王亞鴿攝影)

[責任編輯:葛新燕]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