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主食加工業是成長潛力巨大的強農産業

2014-07-23 14:29 來源:農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主食是供應人們一日三餐消費,滿足人體基本能量和營養攝入需求的主要食品,是保證國民身體健康的基本食物。現代主食包括傳統面米主食和預製菜肴食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主食製作方式正在由家庭自製為主向社會化供應轉變。主食加工業的發展,對於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消費需求、帶動農民就業增收、保障食物品質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明確目標任務,加快推進主食加工業發展,對於促進農産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加快推進主食加工業發展意義重大

  主食加工業一頭連農民、一頭連市民,一頭連農業、一頭連服務業,是聯結工農城鄉關係的特殊産業。據統計,2013年,從事面米製造、速凍食品製造的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63億元,比2012年增長18%;利潤總額94億元,同比增長19.7%。主食加工業日益成為成長潛力巨大的重點行業,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發展主食加工業是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的必然選擇。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往往也是主食加工業快速成長期。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城鎮化率超過50%的重要階段,每人平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戶均人口減少到3.1人以下,主食正在由家庭自製為主向社會化供應轉變,且呈現出方便化、營養化、安全化等新特點。據典型調查,我國家庭做飯時間比2000年平均減少45分鐘,城市約70%、農村40%的穀物類主食依賴於市場採購。當前,我國各類面米主食、預製菜肴銷售十分旺盛,保障營養均衡的各種健康主食正引領消費潮流。因此,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需求,主食加工業正逢其時,是真正的“朝陽産業”、“民生産業”。

  (二)發展主食加工業是促進農産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食品行業佔據農産品加工業半壁江山,而主食加工業又是食品行業中消費領域最廣泛、消費群體最龐大、消費需求最持久、與大眾聯繫最為息息相關的基礎産業。但主食加工業由於受發展水準、文化傳統等因素影響,工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低,是農産品加工業中發展相對滯後、水準相對較低的一環。因此,促進農産品加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主食加工業不可或缺,是真正的“萬歲産業”、“支柱産業”。

  (三)發展主食加工業是保障食物品質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國農業資源和環境越來越呈剛性約束,倒逼我們必須樹立“大食物、大資源、大農業、大生態”理念。我們不僅要重視穀物安全,而且要重視肉蛋奶、水産品、果蔬茶等食物的安全;不僅要重視數量安全,而且要重視品質安全。數據表明,發達國家工業化主食佔消費總量的60%以上,而我國還不到20%。我國食品品質安全水準總體是安全放心的,但主食加工水準較低,標準規程缺乏,技術裝備研發滯後,有些産品品質安全和衛生很難得到保障。因此,保障食物品質安全,主食加工業肩負重任,是真正的“戰略産業”、“民心産業”。

  (四)發展主食加工業是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農業持續豐收,糧油、果蔬、肉類、水産品等主要農産品産量已位居世界首位,但同時也面臨著政策、科技、投入邊際效益三重遞減的局面,通過延長産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要求十分迫切。從全國來看,面米等傳統主食加工一般可以使産品價值在原糧基礎上提高3倍以上;實證數據顯示,一個大型速凍主食加工企業(年産28萬噸),每年農産品原料帶動的種養規模,相當於讓40萬農民年均增收650元左右,可直接吸納農村勞動力1萬人就業。因此,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主食加工業潛力巨大,是真正的“強農産業”、“富民産業”。

  主食加工業的發展思路和目標任務

  (一)進一步理清推進主食加工業發展的總體思路。要以促進農産品加工增值、農民持續增收、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營養均衡為目標,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科技支撐、品牌帶動,深入開展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在優勢農産品産地和大中城市郊區,培育一批水準高、帶動力強的示範企業和知名品牌;在主食加工“産學研”領域,研發、推廣、應用一批先進技術裝備創新成果;在主食加工“産加銷”領域,搭建一批有影響力的對接合作平臺,切實形成有效載體和有力抓手,努力構建現代主食加工業産業體系。

  (二)進一步確定推進主食加工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政府在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行業規範等方面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現代經營主體培育。二是堅持為民服務,健康先行。以城鄉居民新型消費需求為導向,以健康、營養、安全為根本,加強行業自律,加快實現規範、安全、高效的標準化生産,加快現代主食加工業産業體系構建。三是堅持科學規劃,集聚發展。分類規劃,合理佈局,推進主食加工業向重點産區、主要銷區以及重要物流節點集聚,促進傳統主食和預製菜肴食品各領域協調發展。四是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發揮各地在資源、經濟、市場、技術和文化等方面的區域優勢,探索適合不同地區、不同領域、不同品種的主食加工業發展路徑。

  (三)進一步明確推進主食加工業發展的重點任務。通過政策扶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公共服務,爭取培育一批“五化”主食加工領軍企業,全面提升行業整體發展水準。

  一是産權清晰化。要深化産權制度改革,推動企業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形成風險共擔、效益共用,機制靈活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進一步釋放市場主體活力。二是生産標準化。要加快制定主食加工業基礎標準和不同層級的産品標準,建立良好操作規範,推動開展規範、安全、高效的標準化生産,促進良好市場秩序形成。三是技術整合化。要以營養、安全、美味、方便、實惠為方向,推動現代生物、環境、工程技術的整合應用,加快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進一步迸發企業創新活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四是管理科學化。要加快推進企業的生産管理、銷售管理、物流管理、品質管理、供應鏈管理、研發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上水準、上臺階,切實提質、保量、降本、增效,全面提升科學管理水準。五是經營品牌化。要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食品品牌,開展品牌創建,加強示範企業、主食加工老字號等品牌宣傳推介,推動企業豐富産品、品牌文化內涵,探索“中央廚房+餐飲門店”、O2O等新型行銷模式,鼓勵抱團闖市場、聯合打品牌,全面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加快推進主食加工業發展的對策措施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重點是五個“立足提升”、五個“下功夫”。

  第一,立足於提升行業發展環境,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要以“十三五”發展規劃編制為契機,推動各地編制主食加工業發展規劃或作為農産品加工業規劃的重要內容,加強規劃引導;要積極協調爭取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扶持政策,推進涉農項目資金整合傾斜,加大扶持力度;要推動農産品初加工稅收優惠等政策落實,確保政策落地生根。

  第二,立足於提升行業科技水準,在創新驅動上下功夫。要依託技術研發體系,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切實提升創新能力和水準;要依託技術推廣和對接平臺,推進“産學研推用”有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開花結果;要依託技術整合基地建設,推進重點環節、關鍵技術、核心設備整合創新,解決關鍵、共性、基礎問題;要依託農産品加工業標委會,加快主食加工業標準建設。

  第三,立足於提升行業隊伍素質,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要深入推動開展企業負責人培訓,培養一批食品安全意識強、經營管理水準高的管理人才隊伍;要深入推動研發體系、行業科技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科技創新能力強的科研人才隊伍;要深入推動人才工程實施,依託陽光工程、職業技能培訓等資源,培育一批操作技能水準高的生産能手和技能人才。

  第四,立足於提升行業發展活力,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要完善資源配置機制,發揮市場決定和政府引導作用,創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要完善利益分配機制,進一步發揮各類主體和要素的積極作用;要尊重企業職工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充分調動積極性創造性,使企業與職工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第五,立足於提升行業管理水準,在公共服務上下功夫。要積極推動職能建設,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要積極推動開展監測分析與預警,加強對行業的正確引領;要積極推動企業、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建立産業聯盟,加強行業自律和服務;要積極推動各類主題活動舉辦,引導城鄉居民樹立新型主食消費理念,切實營造良好發展氛圍。

  當前,要聚焦、聚神、聚力,重點是落實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四個一批”主要任務。一是組織開展一批有影響力的主題活動。即兩個全國性和黑龍江、江蘇、湖南三個區域性主題活動,以營造氛圍,擴大影響。二是樹立支援一批帶動力強的示範企業。開展示範企業申報認定,組織展示推介、交流對接和企業負責人培訓,推動項目落實,加快主體培育,加強示範引領帶動。三是宣傳推介一批主食加工知名品牌。開展主食加工老字號宣傳推介,樹立一批發展典型,傳遞“創新帶發展、傳承促保護”理念。四是推廣應用一批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加快推動實施技術整合基地建設,開展技術創新與推廣對接活動,建立技術研發、推廣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宗錦耀)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