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重塑國產奶粉市場 專家:心病還需“信”藥醫

2014-05-14 09:08 來源:西安晚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原標題:雙管齊下能否重塑國產奶粉市場信心?

  我國近年來加大對不合格洋奶粉查處力度,圖為今年4月2日,北京銷毀3萬余罐澳大利亞進口“澳妙可”牌問題奶粉

  近日,兩條消息再次引發人們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關注:國家質檢總局實施“史上最嚴”進口奶粉新規,從5月1日起,禁止進口未經注冊境外生產企業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北京市資助三元集團1000多萬元,用于嬰幼兒配方乳粉研發及產業化。

  兩項舉措,被業內人士解讀為“雙管齊下”為國產奶粉突圍提供市場機遇,但相關人士同時表示,由于身陷信任危機,國產奶粉生產商重塑市場信心之路仍不平坦。

  600億“蛋糕”分不到一半

  國產奶粉突圍在于信任危機

  上海市民汪先生對洋奶粉非常推崇,他一直為女兒購買產自新西蘭的配方奶粉。除了讓朋友代購,有時他還親自去購買。

  嬰幼兒奶粉質量,關乎寶寶能否健康地成長,歷來受社會關注。記者連日來採訪了近20位年輕父母,他們大都選擇了進口奶粉。在超市,不少家長直奔進口奶粉銷售區而去,而對身旁的國產奶粉視而不見。

  調查機構尼爾森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規模達到600億元,國產廠商只佔46%。相比之下,2008年之前,進口奶粉在我國的市場佔有率僅為30%左右。

  規范奶源發展、加強質量監管、制定食品安全法……2008年以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企業也在質量控制、追溯體係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國產奶粉質量水平明顯改善。

  “特別是去年以來,國產奶粉表現穩定,反倒是進口品牌質量事件不斷,但是人們購買洋奶粉的熱情仍然高漲,今年一季度全國進口奶粉36.95萬噸,同比增幅達55%。”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說。

  “低信任度和國產奶粉質量之間存在強烈反差。”上海市奶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曹明是說,老百姓仍記著國產奶粉生產商犯的錯,在用錢投票。“危機還在于,老百姓不僅是對乳品不信任,還對整個食品行業、政府監管部門不信任”。曹明是說,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寶貝,許多家長買奶粉時,對價格並不太敏感,而是更在意買了“心里踏實”。

  宋亮說,“三聚氰胺事件”過去5年多了,老百姓仍猶如驚弓之鳥,對國產乳制品缺乏信任。消費者的狂熱,乳制品行業內的惡性競爭,又為各種謠言孕育、傳播提供了溫床,進一步打擊了老百姓本已脆弱的信心。

  近半“洋奶粉”出局

  國產奶粉能否突圍

  業界普遍認為,“史上最嚴”進口奶粉新規出臺後,將有力凈化國內奶粉市場。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後,國產乳制品陷入市場低潮,進口產品乘虛而入。“國內市場上的洋奶粉品牌,近八成是近五六年出現的。”宋亮說。

  面對紅火的市場,有人打起了歪主意。中國社科院食品藥品產業發展與監管研究中心主任張永建說,有些商家利用消費者的崇洋心理,注冊了有“洋味”的品牌後,委托境外企業代工生產奶粉,然後運到國內貼牌銷售,投機牟利。

  無論是在超市還是母嬰店,消費者會發現,近年來“洋名”奶粉特別多。特別是在去年的上海孕嬰童用品展上,參展的奶粉廠商達300多個,大部分標榜自己是“洋品牌”。 “澳紐”、“紐澳”、“紐滋本”、“紐利茲”……據記者粗略計算,僅帶“紐”字的公司就有二三十家,看得人眼花繚亂,良莠難辨。

  一家大型本土乳制品企業的高管說,他平時跟不少同行打過交道,但是展會上有六七成“洋品牌”,此前沒聽說過。

  “‘假洋鬼子’品牌潛在的管理和安全隱患不容忽視。”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說。比如,最近被曝光的“紐貝貝”奶粉,不僅其在新西蘭市場不見蹤影,而且其標注的總代理公司地址竟是一家修車店。

  專家認為,實行注冊新規後,眾多的假洋奶粉將被擋在國門外,比例預計佔現有洋品牌的一半左右,這等于是幫消費者把了一道關。

  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陳渝指出,隨著城市化、“單獨二孩”政策的實施,我國嬰幼兒奶粉的市場潛力還很大,預計今後幾年內銷售總額有望突破千億元。另外,市場經過凈化,也會騰出一些空間,這都為國產奶粉生產商提供了發展機遇。

  面對“洋奶粉”衝擊,近年來本土企業從奶源建設到產品研發、質量控制,也在奮力突圍。比如,三元集團加快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科研與產業化進程,伊利集團在國內外興建了多個研發機構。陳渝表示,這預示著,本土乳品企業正在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科技內涵型轉變,步入了理性發展期。

  心病還需“信”藥醫

  國產奶粉重振信心路猶長

  一杯牛奶,一罐奶粉,折射的卻是社會信用體係的恢復問題。“僅僅在產品質量上下工夫,遠遠不夠。”吳永寧認為,與提高質量相比,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商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重新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從而重振市場信心。

  “當前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商有點像陷入了‘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講就是當個人或組織失去公信力時,即便說真話,做好事,仍都難讓人信服。”張永建說。

  專家認為,想重振國產奶粉的市場信心,政府部門在完善監管政策、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等市場關鍵信息的透明度,“信息透明公開是市場良性運行的保障”。

  同時,要加大對違法違規經營行為的查處打擊力度。陳渝說,官方監管,必須做到只認檢測結果,只管合規與否,並在檢測上與第三方良性互動協作。“只要發現違規問題,不論企業大小均公開披露信息,嚴厲處罰,而不幫著企業遮掩隱瞞,假以時日,消費者的信任肯定會回來。”

  誠信守法經營是企業立足之本。在抓好質量的基礎上,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商也要真正承擔起社會責任,避免走上以往過分注重規模擴張、炒概念惡性競爭等粗放式發展老路,通過質量積累口碑,也會逐步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