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番茄大戰你願玩嗎?
“五一”小長假的到來,各大景點為吸引遊客,使出了渾身解數,推出了形式多樣的特色節慶活動,豐富遊客的遊玩內容。5月2日,一組《深圳世界之窗展開番茄大戰》的照片在網上引發網友爭議,大部分網友表示這是一種浪費行為,不能贊同。(5月4日《現代金報》)
反對
是暴殄天物之舉
主辦方説此舉是讓國人不出國門就可以感受這個世界著名娛樂活動的快感。這種快感卻建立在了別人的痛苦之上。這些番茄,如果僅僅用金錢衡量的話,真的算不上什麼。但是,衡量是不是浪費,不能僅僅用金錢來衡量。一個番茄能運到城市裏,在其之前的過程中,是滴滴汗水換來的。農民在辛苦地種植,司機在辛苦地運輸,商販在辛苦地銷售。可是,如此來之不易的番茄,卻成了我們的娛樂工具,成為我們成就快感的道具。
而這種類似的事情還不止這一起。此前的湖南長沙、廣東東莞等地均舉辦過類似活動,如“葡萄大戰”、“橙子海洋”等,林林總總不一而同。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似乎我們不差這幾個番茄,也不差幾個橙子。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農産品是不少,可是我們的民眾更不少。最為關鍵的是,我們還有相當一部分同胞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5月4日新聞裏,還有一條很火爆,是説一位流浪漢到飯店吃剩飯的事情,飯店老闆看他可憐表示每天都會給其一份熱飯吃。在這種關愛別人的行動中,這個老闆也是有快感的,只不過這種快感是高尚的,而番茄大戰的快感是精神世界極度空虛下的産物。
番茄大戰在西班牙是一個政府允許的娛樂項目,但是,國情不同,何必效倣?在很多國家裸奔也是允許的,賣淫也是允許的,我們也能直接拿來嗎?番茄大戰娛樂項目的實施,還顯示出我們的商家文化策劃知識的匱乏,為啥就不能設計一個更符合國情的娛樂項目呢?而我們各家電視臺上紅火的娛樂項目有多少不是花錢克隆的國外節目?一位參加番茄大戰的市民説:“找回了童年的感覺。”不知道您找回童年餓肚子的感覺了嗎?
郭元鵬
山寨文化的低俗版
西班牙有番茄大戰,中國一些人給“引進”來,買幾噸番茄,組織一群人相互投擲,便是“不出國就能感受異域風情了”。美國有個白宮,中國好多地方照葫蘆畫瓢,於是出現了大大小小的中國版“白宮”,是不是該説,有些官員不到美國,就能感受美國總統的感覺了?有些人特別擅長于山寨,乃至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山寨文化,凡是看著好的,只要學會照葫蘆畫瓢,無需動腦筋,“異域風情”和“文化”便搬運過來了。但搬過來的不過是一些殼子,而有些國人,甚至地方政府,恰恰是熱衷於“殼子”的滿足,有了外形或形式,就足夠了,就成功了。這種心態其實也不難解釋:一是沒文化,二是思維同質化嚴重。
這種沒文化的思維同質化,還表現在對待古文化的態度上,最分裂的情況就是,一邊大肆破壞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古跡,一邊卻又斥鉅資倣造古跡;一些價值連城的文物無處安放,官員們都不稀罕,而為了人造的“故里”,各地間卻爭得如火如荼。這種對待古文化的冷熱不均,有人説,這是文化在沒文化的狂歡中寂寞。“沒文化的狂歡”,對那些打著“文化殼子”的“文化”現象來説,可謂一語中的。
深圳的“番茄大戰”,説“引進西班牙風情”,説法上應該不虛,拿番茄做狂歡遊戲確實是西班牙人的發明。但西班牙的狂歡遊戲是有起源的,儘管傳説的版本不同,但後人拿起番茄做遊戲的時候,不大可能只有遊戲形式,而沒有內涵味道;如果只與“番茄”有關,未必會延續到現在。就像中國傳統的賽龍舟,如果沒有“屈原投江”這個內涵主題,僅僅是划船比賽的遊戲,其意義和參與的熱情或許是完全不一樣。
如果我們太擅長于山寨,久而久之會不會變得沒有性格,沒有思維,而只會效倣,就喜歡跟風?這種“性格”在影視劇創作上更突出,一種題材火了,馬上有大量的跟進。我們如果不自我反思、自我批判這種“山寨思維”,走下去的話會不會招致文化上的災難?
馬滌明
贊成
拿捏得當有何不可以
深圳“番茄大戰”到底是不是浪費,不能用番茄作為娛樂媒介這一方式來簡單判斷。
所謂世界之窗,其根本要義之一就是要以此為窗口,通過各種方式展示世界各地的不同人土風情,而舉辦“番茄大賽”,目的就是要讓遊客不用出國也能最大程度原汁原味感受到西班牙風情。通過參加番茄大戰這個著名的西班牙民族活動,增加對該民族的深刻認識。
而就我們的生活現實來講,現在人們的生活壓力比較大,這個活動無疑能幫助大家忘卻壓力,取得一時的心靈放鬆,在與番茄的碰撞裏快樂減壓,有效消除疲勞等。
同時,作為一個景區景點,其根本上具有追逐效益最大化的內在動力。“番茄大戰”不但可起到宣傳景點知名度的效果,同時還可有效的吸引遊客,提高遊客服務品質。
更重要的是,深圳“番茄大戰”,使用的番茄材料都是已經熟透了的番茄。一方面,這是人性化的考慮,熟透的番茄在投擲時不會傷人,香味也會更濃郁;另一方面則是廢物儘量利用。我們知道,人們到市場買番茄,熟透了的一般很少有人買,賣不出去的話可能會直接被扔掉。與其扔掉白白浪費,不如廢物再利用。這是個一舉多得的事情!
説到這裡,不能不提的是去年美國馬薩諸塞舉行的那場“番茄大戰”,當時舉辦方也是考慮到節約和反資源浪費的目的,採用的番茄也是熟透了的、不能再食用的,與此次深圳使用的番茄材料,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獲得了國民的大力支援。作為一個發達的國度,不否認美國的物質比我們豐富和發達,但是比起節儉和節約資源,應當説一點也不遜色于我們,甚至説有過之而不及,但國民對待類似事件的態度卻與我們截然不同。
對此次“番茄大戰”缺乏認同甚至撻伐,有誰能否認得了這不是包容心缺失,尤其是缺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呢?這其實犯的是時下普遍的浮躁、偏執和想當然病。
世界之窗就應該有世界之窗的蘊涵。優秀的民族文化需要繼承,具有民族風情的異域文化活動,在儘量節儉的情況下,也可適當舉辦。深圳此次舉辦“番茄大戰”,拿捏得當,有什麼不可以?
余明輝
不妨用娛樂思維看待
“番茄大戰”不僅吸引到大量遊客主動參與,為遊客提供了一個娛樂刺激、釋放壓力的機會,亦向公眾展示出這項異國風情活動的魅力,也給舉辦方帶來可觀的客流和宣傳效果,可謂是一舉多得。目前,旅遊市場也面臨激烈競爭,像世界之窗這樣的主題公園,就需要不斷變換花樣,推出新鮮娛樂項目保持吸引力,才能在競爭中立足。
至於指責“番茄大戰”浪費糧食,實則打錯了靶子。世界之窗所採購的番茄都是熟透了的,缺少食用價值,與其説是在浪費糧食,倒不如説是物盡其用,比白白扔到垃圾堆的好吧。而且,真正説到浪費食物的話,我國每年餐桌上都有數千萬噸食物被棄置,與其相比,“番茄大戰”所消耗掉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
“番茄大戰”也給部分過剩食物開闢一條新出路。由於農産品經常出現“過山車”現象,每年都有不同種類的農産品面臨生産過剩,種植戶因收購價格太低而虧損嚴重,甚至寧可爛在地裏也不願采收。對於此類農産品,不妨借鑒“番茄大戰”的思路,舉辦各種富有創意的活動,吸引公眾光顧消費,不僅可以緩解菜賤傷農的壓力,又可避免農産品白白浪費,給公眾提供更多消費模式,豈不是更好。
我們已經邁過了溫飽階段,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享受,這既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符合人性的需求。人不是動物只為填飽肚子,從某種程度而言,精神享受更加不可缺少,否則人生就太過乏味了。那麼,用娛樂思維看待“番茄大戰”的話,也就能夠理解了,為何這麼多人樂此不疲,為何世界上有那麼多看似浪費的娛樂項目,其實都是為了滿足人類對精神享受的無限追求。
江德斌
■三言兩語
●勿讓洋文化遮望眼。
——牛遂
●中國是否已經富裕是用貨幣代表的收入水準來衡量的,而不是糧食産量。若論糧食保有量(自産+進口)絕對夠吃的。“粒粒皆辛苦”是農業社會的倫理,現在倫理已變成“消費光榮”了,無論買來吃還是買來扔,都是消費。
——孫景慶
●浪費就算了,還穿著雨衣玩兒真逗。
——費廣
●如果農戶散賣一塊五一斤!他們搞活動只要高於這個批發散賣價就成!
——國米
●既然要玩,還怕臟了衣服嗎?穿雨衣玩,為什麼不直接玩泥巴呢?
——狄克斯
●糟蹋糧食,中國文化中,從來沒有拿食物取悅的,都是感恩天地的恩賜!
——劉雲
●深圳不是番茄原産地,這樣做粵語叫做:折墮。浪費食物很可恥。
——羅林虎
●農民不容易!這些人沒有良心。
——吳若新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