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植物大戰重金屬:鎘大米危機牽出土壤污染現實

2013-06-04 10:52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989年生物學家Baker等人制定了篩選超富集植物的“臨界含量”,其中鋅和錳為10000mg/kg,鎘100mg/kg,金1mg/kg,銅、鉛、鎳、鈷均為1000mg/kg。

  目前發現的對重金屬具有超積累能力的植物有45科約400多種,其中73%為鎳的超積累植物。十字花科遏藍菜屬是一種鋅和鎘的超積累植物,是超富集植物軍團中的“作戰高手”。

  根據研究者的實驗,遏藍菜地上部分鋅和鎘含量可分別達36000mg/kg和1140mg/kg,且地上部分鋅含量高達26000mg/kg時植物尚未表現中毒症狀。在鎘濃度為19mg/kg的工業污染土壤種植收割天然遏藍菜6次,即可將土壤中的鎘下降至3mg/kg。

  不過,並不是善於吸收重金屬就能夠被實際應用在重金屬土壤的修復工程中。什麼樣的植物能夠獲得認可加入“超富集植物軍團”呢?科學家們有一套嚴格的篩選標準。

  能用於污染土壤植物修復的超積累植物應具備以下幾個特性:即使在污染物濃度較低時也有較高的積累效率;能在體內積累高濃度的污染物;能同時積累多種重金屬;生長快、生物量大;抗蟲抗病能力強等等。

  黨志介紹,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從事利用植物修復技術來進行土壤污染修復的研究,尋找篩選更經濟更適宜的超富集植物,並探索植物—化學和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

  黨志介紹,植物種下去以後,只有離子態的和絡合態的重金屬被植物吸收了,但其他態體不被植物吸收,檢測濃度仍然很高,研究者們採取了植物—化學強化聯合修復技術,通過添加一些化學物質,使得土壤裏其他態體的重金屬轉化為活性狀態。有些微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會分泌出一些生物表面活性劑,可以活化重金屬。通過篩選出這樣的微生物,或者從微生物中將産生的活性劑提取出來,投放到土壤裏,就是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

  2011年,由黨志主持的一個名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環境化學行為與修復機理研究”的項目,獲得了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類一等獎,其中一項研究就是通過種植玉米加上化學強化來修復鎘污染的土壤。

  “西方國家人少地多,所以他們主要採用超累積的草本植物對污染土地進行集中治理,但是這條道路在我國行不通。”黨志説,我國人多地少,希望既能夠治理污染,也能給農民帶來收益。因此,他們把目光轉向玉米、向日葵、煙葉等經濟作物。

  課題組經過2年多的反覆試驗,從20多個玉米品種中篩選出來“超甜38”,該品種能夠將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吸收到莖和葉中。

[責任編輯: 雍紫薇]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