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商、P2P等行業是資本涌入的風口,發展前景廣闊,但在傳統産業極其牢固的香港,卻是創業中少見的領域。如今,想在這些行業有所作為的香港年輕人,紛紛選擇“北上”前海來開拓市場。
為香港實體零售尋找出口
在來前海之前,Stanley從事IT行業已經有10餘年,一直頻繁地往來于香港和珠三角地區。
不可避免地,近2年內地風起雲湧的創業熱深深地影響了Stanley。在此之前,儘管他也接過項目、談過生意,但Stanley從未真正地走上創業這條路。
但在2014年底,他的想法有了明顯的轉變。
最明顯的是感受到內地創業的氣氛高漲,很多地方政府都給予創業者各種政策和場地、資金支援。“這在香港很難想像,光是租金一項,就讓想創業的人望而卻步。”Stanley説。
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明顯地感受到了內地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帶來的商機。 Stanley説,只有人在內地,才能感受到像“雙十一”、微商微店、海淘等有多火,那種對消費尤其是進口商品的巨大需求,讓他想起了早期自由行開放時,內地客到香港購物的火熱場景。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則是如今香港實體零售業的凋零。
做跨境電商平臺,在內地顯然已非常火熱。不過對於Stanley來説,作為本土香港人,他有更好的資源,他可以向二級甚至以上的供應商直接拿貨,因此拿到的大部分商品比在香港零售鋪的價格要低,加上行郵稅和郵費,基本能和香港的價格持平。
“我們希望一方面能方便內地消費者購買進口産品,另外也讓香港的零售貿易增加了出口。” Stanley説,希望最終能夠實現多贏。
不過,內地網民的網購習慣、需求,政府的相關政策,還是讓這個港人自主經營的團隊感到陌生和困惑,他們不得不到處尋找幫助。在2015年11月底,Stanley通過朋友介紹來到前海夢工場,顯然,前海跨境電商的遍地開花讓團隊得到了快速學習和成長。今年2月,在打通了從採購、倉儲、運輸、出入庫、清關,到網站的一系列環節後,他們的電商平臺網站成功完成了測試並上線。
在這個電商平臺上,記者看到,目前平臺已入駐十來家商家,近八成的貨品都是香港本土品牌,以保健品、化粧品、奶粉尿布等日常消費品為主。Stanley説,購物平臺將主打平價港貨,目前一段時間內將主要吸引香港商家入駐,希望在準備充分後再向內地市場做出大面積宣傳推廣。
不過,要在內地龐大的電商市場中分一杯羹,這些香港創業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前海為香港創業者深耕內地打開新窗口
與Stanley一樣,來到前海打拼的香港人傅家豪也關注著內地蓬勃發展的新興行業,他所選擇的創業方向是網際網路金融。
2006年,傅家豪從香港大學畢業,與很多香港年輕人一樣,進入了資金流通快的金融行業,很快賺取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不甘於打工生活的他萌生了自主創業的想法。2013年,傅家豪和朋友一起,在香港創建了一家線上借貸及理財平臺,主要提供物業抵押貸款服務。
在創業的過程中,傅家豪發現不少客戶都在內地有物業,但客戶往往在需要抵押這些物業時,由於貨幣兌換問題,贖樓等手續辦理非常不方便,不少財務公司都不願意做內地貸款業務。而隨著內地物業升值,需要辦理相關業務的客戶又越來越多。
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後,傅家豪做出選擇,在深圳開一家分公司,通過線上平臺,為內地與香港客戶處理物業資産抵押業務。
“內地的網際網路金融發展很快,比起喜歡傳統金融業務的香港,很多人更願意在網上進行操作,這是我們想做網際網路平臺的初衷。” 傅家豪説。不過,創業之初還是碰到了很多困難,尤其在政策方面,內地P2P金融監管不斷出現變化,許多東西都不熟悉。
2015年6月,通過一次聚會,傅家豪接觸到了前海夢工場,用傅家豪的話説,為他們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前海的香港人很多,各種創業聚會也多,很多人都在內地工作了很久,非常熟悉相關情況,不管是在業務上,還是政策上,都能找到很多指導。” 傅家豪説,目前已經有不少投資人對團隊表達了投資意向,跨境和內地借貸也佔到了公司近一半的業務。
在前海,還有同樣在網際網路金融方面尋求突破的香港創業團隊“步步聯貸”。其創始人張鄭芬告訴記者,香港擁有連接中西方的獨特定位和健全的金融體制,但重視金融體系的穩定遠遠大於創新,目前僅有2家P2P平臺。而內地氣氛則非常不同,包括政府在內,各行業都支援網際網路金融,投資者也熱衷。
在她看來,網際網路金融意味著低成本融資,是金融業不可逆轉的趨勢,但香港本土目前對網際網路金融需求不強烈,想要有所作為,只能到內地來創業,希望在內地與香港的跨境業務中尋求突破,由此來帶動香港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
將會反哺香港相關産業發展
在香港城市大學助理教授、紫荊厚德商學院執行院長陳立文的眼中,這些香港創業者選擇的創業方向很值得關注,“非常明智,同時也是必然的選擇。”
“比如跨境電商領域,在香港就沒有土壤。香港購物很方便,用戶基礎也小,電商的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陳立文説,但內地不一樣,消費市場龐大,同時香港包括國外一大批好的品牌和産品都沒有進入內地市場。“誰有能力代理這些品牌,利用地緣優勢抓住內地市場?當然是香港。”
同樣,陳立文表示,網際網路發展也是一樣,香港經濟太依附於傳統行業,大量的優秀年輕人都服務於金融或者地産行業,這讓充滿創新理念的網際網路産品很難出頭。
“因此,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些想要去嘗試創新的年輕人在前海冒了出來。一批香港的新生代人通過創業自願地走進內地,了解內地的商業形勢、市場包括社會,而前海對他們表示了開放和歡迎的態度,形成了一種很良性的互動。” 陳立文説,現在來看這些項目都還在探索期,不一定能夠成功,但這種意義和姿態非常重要,慢慢地一定會能帶動更多的香港人了解內地,同時反哺香港相關産業的發展。
作為前海紫荊厚德孵化器的負責人之一,陳立文也欣喜地看到,隨著第一批香港創業者在前海嘗到甜頭,前海也逐漸成為了香港創業者首選的內地孵化平臺。“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能明顯感到來報名的香港創業者越來越多。”
不過,在陳立文看來,前海夢工場對於香港創業者的服務,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
一個本土的香港團隊,到前海還是會面臨很多現實的問題,比如他們完全不了解內地法律、市場、政府運作,要花很長的一段時間來適應,但一般而言創業團隊的孵化期就在半年左右,往往還沒有充分準備好就要遷出,有些團隊會反映有些無所適從。另外包括交通和住宿問題,現在都還是需要創業者自己解決。
最近,陳立文與珠海高新區創客空間一道,正在探索研究一種新的跨境聯動孵化方式:團隊聘請內地相關負責人或者創業大咖,在香港先“上課”,通過導師梳理、了解內地的政策、市場以及有可能碰到的方方面面的障礙後,做好充分準備再到內地來進行“孵化”。
“這種‘預孵化’的過程能夠提高成功率,有些團隊可能在學習了解後發現在香港本土創業更合適也未可知。”陳立文説,下一步他們將會和珠海方面做出落地實踐,如果模式成功,也希望能夠複製到前海來,畢竟作為孵化機構而言,在資本蕭條期,最重要的還是做好服務,為團隊提供更多價值。(記者 曹崧)
[責任編輯: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