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每天有16萬香港居民進入內地,其中大半是去廣東的。在內地眾多省市中,廣東一直以來是香港最大的合作夥伴,粵港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改革開放初期,作為首批投資內地的外商,港商率先回到語言、習俗相同的廣東,助力珠三角把大片原本荒蕪的土地,發展成聞名遐邇的“世界工廠”。
前幾年受國際金融危機等因素影響,珠三角港商中的傳統製造業面臨空前的困境。幾年過去了,廣東在香港投資者心目中是怎樣的地位?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日前會見香港傳媒高層訪粵團時提到兩個60%:粵港貿易佔廣東進出口貿易總額逾60%,港商投資佔廣東吸引外資比率超60%。
據悉,廣東的港資企業一直保持十來萬家,2013年粵港進出口貿易總額、香港對粵投資項目均比上年大幅增長。看來,廣東依然是港商青睞的投資熱土。
理解廣東
漸漸接受“騰籠換鳥”
“騰籠換鳥”是廣東為應對發展瓶頸,于2008年提出的發展戰略,主要指把珠三角的傳統製造業轉移到粵東西北等地,再把“先進生産力”轉移進珠三角,以達到經濟轉型、産業升級。
當時珠三角港企面臨土地不足、工資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原材料上漲等實際困難。那時曾有數以千計的港企遷移或關閉。轉型升級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很多企業採取了提升技術、創建品牌、重組合併、遷廠等各項對策。
故土難離,即使遷廠的港商,也不願走得太遠。港商劉劍明形容,搬廠猶如離婚告別傷心地再談戀愛,過程並不容易,“從徵地、建廠到安裝設備,還有大批員工,如何忍心?行業要配套,五金廠來了,電鍍廠不能來,電鍍要跑回東莞做嗎?”
剛開始,不少港商不理解“騰籠換鳥”,現在很多港商已深表認同。祖籍廣東中山的蔡冠深是第一批到粵發展的港商,他説,多年經歷市場經濟洗禮的港商心裏非常明白:隨著2008年金融危機的不斷加劇,以及外部市場的持續疲軟,不轉型升級就沒有出路。大趨勢下,競爭力跟不上來,自然就會遭到淘汰,這也是經濟自然調整的過程。
“我的銅箔廠幾年前就從深圳遷至粵北清遠了,這是順應市場發展,往勞動力成本低的地方轉移。”港商張國榮説。
據香港中華廠商會調查,搬遷生産線的港商中,有半數以上選擇廣東省其他地區,他們不願意走得太遠,主要因為産業配套及交通聯繫,雖然生産工序向內陸遷移,但其根基仍然留在珠三角及香港。
“轉”的還在繼續,而“升”的一個亮麗成績,是粵港服務貿易風生水起。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劉曉捷近日透露,2013年粵港服務貿易額達777.67億美元,同比增長40.8%。港資銀行在廣東設立的營業性機構已達157家,總資産達3194億元人民幣。
看重廣東
抱團轉戰紮下新根
香港特首梁振英3月底在潮汕考察後發現,香港企業已在內地多個城市紮根發展。這些企業不僅雇用了港人,在發展過程中還使用了香港的金融、物流、商貿服務等多個行業資源,這説明在內地打造一些新平臺供香港企業發展,對香港整體經濟、就業情況、工資增長都有推動。
轉型不是一撤了之,而是進軍新的領域。廣東正大力發展裝備、汽車等先進製造業,以及高端電子資訊、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廣東鼓勵港商前來設企業總部,構建世界先進製造業基地,這些,都為港商提供了新的商機。
2013年,廣東GDP首超萬億美元,珠三角9市將於2018年率先實現小康。香港四洲集團主席戴德豐表示,廣東的市場非常龐大,是內地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是港商進入內地市場的一個優良跳板,很多港企進軍內地,依然首選廣東。
很多留戀廣東的港商,抱團轉戰清遠、惠州、肇慶等距離珠三角最近的二線城市。有2000家會員企業的香港中小企業聯合會,計劃在清遠建立産業園,承接一批港資企業集體轉移。廣東省則花鉅資扶持欠發達地區承接産業轉移。
清醒廣東
“拐點”還沒有到來
對港企來説,産業轉移僅僅是跳出困境的第一步,還沒有馬到功成。因為目前承接産業轉移的城市,將來也會提高門檻,因此轉移的港企並非高枕無憂,必須堅持創新、創品牌、拓內銷。
廣東省的決策者同樣清醒而充滿信心。胡春華日前會見香港傳媒時坦言,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廣東還處於轉型發展的越坎爬坡階段,還沒有出現轉變的“拐點”,必須繼續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加快轉型升級。
轉型升級的效果,主要表現在新生産力的産生,同時舊的經濟存量也在提升。例如東莞市,近年來每年新增150多個投資過億美元項目,將可産生最多過萬億的生産總值,同時東莞近1萬億存量經濟也在進行技術改造,其中就包括很多港企。去年投資東莞的70%外資都是進入技術改造領域。
“珠三角只要緊扣轉型升級,一定會呈現出新的發展。”胡春華説。而適應了新經濟環境的港商,則可望實現在廣東的永續發展。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