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促進困難群體就業的政策,對降低總體失業率功不可沒。
在“大市場、小政府”的香港,實現就業最關鍵的因素還是個人和學校。政府主要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而直接提供工作機會則甚少。大學生適應市場的職前準備和學校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這兩大因素是推動香港大學生就業不愁的關鍵。(據6月3日《人民日報》)
香港的經驗值得內地借鑒,兩大因素,即政府提高公平就業環境和個人學校實現就業。
內地的就業市場大多由政府控制,一邊是畢業生求職期望值差距加大,一邊是經濟增長率降低。亞歷山大嚴峻的就業形勢像霧霾一樣,成為人們無奈卻無法回避的話題。從政府到社會,從高校到學生,無不在尋覓大學生就業難題破解“良方”。
香港,人口密集,工作節奏快、勞動力不斷涌入、競爭性強、生活壓力大,大學生就業情況可謂是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之下,將大學生就業融入日常教育與實習中,政府只凈化環境、把握公平,將擇業、就業的主動權交給學校和學生,這就是“香港式”大學生就業的道道兒。
尊重市場,讓政府成為“幫傭”。弱化政府在市場對勞動力需求配置上的作用,將提供有限的崗位轉為提供無限公平合理的就業環境,終結各種有違公平公正公開的暗箱操作和“拼爹遊戲”,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氛圍和社會環境,化解了大學生的就業焦慮。強化責任,讓高校專業化的就業指導成為“良師”。將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關注貫穿到學生整個大學生活中,以高度切合實際的實習、社會實踐等活動引導學生就業,警惕扭曲的就業率為整個社會和市場帶來的虛假資訊,對學校負責,對學生負責。
主動出擊,讓大學生個人成為就業“主人”。就業雖不是大學畢業生一個人的“戰鬥”,但是畢竟他們才是真正的“主角”。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面對市場競爭不畏難、不退縮,敢於表現自己,不觀望、不等待、不盲從,相信“是金子總會發亮”這一真理。這樣既可以克服盲目擴招,也可以做到專業對口。教育跟生産勞動相結合,為社會主義四化服務。正確定位政府的角色,充分發揮高校就業指導的作用,畢業生個人主動出擊,才能成為化解難題良方。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