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如何打理好“錢袋子”
近段時間以來,不少銀行宣佈下調存款利率,調降幅度不一。除了定期存款利率,大額存單、美元存款、增額終身壽險等之前高利率的産品也宣佈降低利率。在市場波動、利率降低背景下,普通投資者如何做好資産配置,打理好自己的“錢袋子”?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要結合自身流動性需求及風險收益目標,綜合判斷、多元投資。
銀行理財:高收益不再
銀行理財是目前投資者最重要的理財方式之一。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達27.65萬億元。今年以來,在利率下行背景下,存款“搬家”到銀行理財的現象較為顯著,如何配置銀行理財受到關注。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表示,銀行理財收益凈值化後,銀行理財收益率變化與債市、股市波動等諸多因素有關,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時,不要迷信歷史高收益率,不盲目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受益於債市走強,固收類銀行理財收益率表現亮眼,投資者更關注下半年收益率走勢。
對此,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提醒,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達到相對低位,未來一段時間預計維持震蕩,信用利差挖掘空間顯著降低,後續新發理財可能難以維持此前的高收益率。
自2022年開始,銀行理財不再承諾保底收益。有專家建議,投資者對此要心中有數,要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産品,並選擇投資能力較強的理財機構。
保險産品:流動性較低
在降息背景下,普通壽險、增額終身壽險、分紅險等具有保底收益特徵的保險産品受關注。
以壽險為例,一方面,部分壽險産品預定利率仍達3.5%,高於不少銀行的5年期定存利率;另一方面,保險還具有其他理財産品不具備的保障功能。
需要注意,預定利率較高的儲蓄類壽險産品的保險期間普遍為5年及以上,甚至長達數十年,這也意味著該類産品的流動性較低,投資者在投保時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特徵。
中國精算師協會創始會員、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表示,如果投資者對保險産品的長期性預計不足,一旦面臨現金流緊張,需要提前退保時,會造成本金損失。
此外,就近期市面上熱銷的預定利率為3.5%的壽險産品,一家保險仲介機構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類産品最近比較火,能兼顧理財與保障,投資者可以投保,以趕上高預定利率的“末班車”,但需要充分了解其資金佔用期限,評估好自身現金流。
公募基金:別盲目跟投
除上述兩類理財産品之外,公募基金也是投資者較為關注的一類理財産品。中國基金業協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末,公募基金整體規模達27.77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高級基金分析師池雲飛表示,公募基金産品具有公開、平等、品種多、易獲取、流動性好、監管嚴格等優勢,能滿足投資者的不同投資需求與風險偏好。目前,權益資産的長期性價比明顯高於債券,中長期看,有望帶來更為豐厚的收益。不過,短期內結構性行情和波動可能仍會持續,固收類産品低波動、低風險特徵更有利於帶來穩健收益。“從長期配置角度看,當前權益資産性價比高於債券,對於風險承受能力較高的投資者,組合配置上仍可以權益型基金産品或混合型基金産品為主;對於風險承受力較低的投資者,建議以低風險、低波動的固收基金産品為主。”池雲飛建議。
明明表示,投資者應明確自身風險偏好和收益預期,不盲目跟風投資,選擇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産品;適度分散投資,避免風險過於集中于某一隻産品或某一個行業;控制交易頻率,避免支付過多的申購費、贖回費等。
信託産品:選優質機構
國投泰康信託研究院院長邢成表示,信託理財産品有3個特點:一是信託理財相關法律更為完善、明確;二是信託財産的獨立性更強,比如擁有風險隔離的作用;三是投資方式更加靈活。
但近年來也出現部分信託産品無法按期兌付的現象。專家表示,總體看,信託理財的安全性相對較高,風險可控。
邢成建議,對於初涉信託理財的投資者,配置信託理財可佔可投資資産的20%至30%,對信託較為熟悉的投資者可以增配。需要提醒的是,在投資信託時,選擇信託機構的重要性要高於選擇信託産品。挑選優質信託機構可參考如下指標:一看控股股東;二看監管評級、分類;三看有沒有涉訴案件或處罰記錄;四看財務數據,包括營收、利潤等。此外,要重點關注信託産品的底層投資資産或項目。
百瑞信託鄭州財富管理一部總監王偉對記者表示,目前,對於傳統非標固收信託,在其投資邏輯沒有根本改變之前,可適度投資。對於標品信託,投資者可以嘗試從現金管理類和固收定開類入手,逐步加深了解和增加配置比例。
多元配置:需綜合權衡
面對眾多的理財方式,投資者該如何選擇?
明明建議,先把支出進行合理分類,包括日常消費、應急儲備、長期投資等,再利用現有金融工具實現每個細項目標,以進行合理財富規劃。選擇金融工具時,要結合流動性需求以及風險收益目標綜合判斷、多元投資,不盲目跟風,選擇與自身需求相匹配的産品。“如果追求保本,同時短期內也不會使用資金,可以選擇投資銀行定期存款或者保險年金等産品;如果可以接受一定的折損風險,同時追求低波動以及高於存款的收益,可以選擇固收類銀行理財、債券型基金或者低風險的信託産品。其中,流動性需求更高的投資者可以關注貨幣基金或者現金理財;如果風險承受能力更高,希望以較大風險博取更高收益,可以選擇權益類基金。”明明説。
不同理財産品各有特點,需要投資者綜合權衡。在普益標準研究員姜玲看來,銀行存款安全性最高,但面臨降息壓力;銀行理財流動性較強,但收益率隨資本市場産生波動;保險産品安全性高,但流動性一般;公募基金産品購買門檻較低、流動性較好,但費用相對銀行理財較高;信託産品具有債務隔離功能且收益相對較高,但投資起點較高。
就不同理財産品的組合投資策略,普益標準研究員黃詩慧表示,投資者最好對“錢袋子”進行多元化資産配置。投資者應基於自身投資能力、風險偏好、投資經驗、可投資資産等多方面因素,圍繞自身投資目標合理分配資産配置比例,同時堅持長期投資的價值觀念,最終達到資産保值增值的目的。
“多元化配置資産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投資風險,但對投資者金融知識水準要求比較高。投資者首先應明確自身的投資目標與風險承受力,設置止盈止損的基準線並且嚴格遵守。其次,在調整投資組合頻率上也應有所關注,實時關注市場輪動情況與自身投資目標情況。”陳靂説。 (證券日報記者 蘇向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