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政策“組合拳” 下半年政策工具箱還有哪些“法寶”
本報記者 劉 琪 韓 昱
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指出,“要注重打好政策的‘組合拳’,圍繞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等,及時出臺、抓緊實施一批針對性、組合性、協同性強的政策措施。”那麼,如何打好政策“組合拳”?下半年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應怎樣發力?其他政策空間還有哪些?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共同發力
6月中旬,政策利率密集調降,公開市場操作(OMO)七天期逆回購利率、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均下調10個基點,標誌著貨幣政策率先發力。同時,6月26日,財政部部長劉昆作了關於2022年中央決算的報告。報告指出,下一步將重點做好六項工作,包括“加力提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強重點領域支出保障”等,業界對於後續財政政策端“組合拳”發力預期增強。
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李建傑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形成合力,將是接下來打好政策“組合拳”的一個重點。財政政策加力提效、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就是要確保社會總需求得到有效支撐,從而使得社會總供求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和品質上取得平衡,推動經濟整體好轉。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也認為,預計貨幣政策將由“觀察期”進入“邊際寬鬆期”,不排除繼續降準、降息,結構性政策工具繼續發力可期。但因為今年5%的GDP增速目標完成壓力不大,政策力度或以托底經濟為主,強刺激的概率小。
“財政政策方面,預計下半年政策將加力護航經濟平穩恢復,呈現出‘先提速、後加量’的特徵。”伍超明進一步表示,優先加快落實已出臺的政策工具如專項債、減稅降費等,隨後根據經濟形勢變化出臺增量政策,財政貼息和政策性金融工具或為主要抓手。
為何財政和貨幣政策要協同發力?農文旅産業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袁帥向記者介紹道,在實際操作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需要相互配合和協調。財政政策可以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增加民間投資需求,也可以通過調整稅收優惠政策,對各類企業和個人給予一定減免,從而刺激消費和投資。
具體來看,東方金誠高級分析師馮琳認為,財政政策方面有可能在三季度加快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節奏,加強對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及家居消費的政策性支援,支援各地更大幅度的發放消費券和消費補貼等,並將繼續發揮政策性金融工具的效能,全面支援擴投資、促消費。
李建傑預計,下半年財政端將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與撬動作用。通過帶頭示範作用,盤活激活民間資本、刺激社會投資、需求復蘇。
就業、産業、投資政策
協同配合
事實上,在6月中旬貨幣政策率先發力後,不少宏觀政策也陸續出臺。比如,6月2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促進家居消費的若干措施》,業界認為其肯定了家居消費對於帶動居民消費增長和經濟恢復的積極作用,政策信號強烈。6月30日,央行決定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額度2000億元,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小微和民營企業金融支援力度,指向金融支援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碼”。
李建傑認為,除財政與貨幣兩大宏觀政策之外,産業、科技、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政策都對經濟工作的好壞有直接影響,具體的政策要求體現政府的特定目標。例如,産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等。
馮琳表示,支援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政策力度預計將進一步加碼,這包括增加針對相關企業的擴崗補貼額度,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給予更大幅度的金融、財政扶持等。
全聯並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也對記者表示,當前需要出臺一系列針對性政策來刺激就業和産業發展,例如,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援,提供貸款便利和減稅政策,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和擴大生産。同時,可以加強職業培訓和技能提升,幫助勞動力適應新的産業需求。
袁帥補充道,從産業政策看,可以通過培育新興産業、推動傳統産業升級、提升産業競爭力等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從投資政策看,可以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和投資環境,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到經濟發展中來。
在宏觀政策合力影響下,受訪專家對下半年經濟增長也持有樂觀預期。馮琳認為,預計伴隨一批穩增長、穩就業、防風險措施持續出臺,三季度經濟復蘇動能有望轉強,特別是房地産行業有望走出趨勢性回升向上勢頭。這將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有效對衝外需放緩帶來的影響,為完成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