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問”出真實透明的上市公司
年報披露季已經結束,對上市公司的問詢仍在持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6月12日,監管部門共向上市公司發出超400份年報問詢函。
今年的問詢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一是問詢數量增多。僅5月以來,就有約340家上市公司收到問詢函,遠超往年水準。二是問詢品質提升。在今年的審查中,監管部門運用智慧畫像、智慧審核等科技手段,既關注上市公司經營性現金流異常變化、高額資産減值、資金佔用等財務情況,也對資産重組、審計意見“非標”、內部治理等多方面進行“體檢”,並根據結果對症下藥、靶向治療。
問詢量質齊升的背後,是監管部門為投資者提供真實透明上市公司的努力。在全面註冊制下,監管部門堅持以資訊披露為核心,不對企業的投資價值作判斷,主要把好資訊披露品質關。常態化問詢力度加大、問詢效率提高,正是監管部門壓實發行人資訊披露第一責任的直接體現,有助於推動上市公司品質提升,提振投資者信心,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上市公司規範治理意識有望提升。今年問詢函提高了對年報細節的關注度,監管部門不厭其煩,二次、三次追問愈發常見,刨根問底式的問詢讓不少上市公司壓力驟增。此舉將倒逼上市公司增強守法合規意識,更加真實、準確、完整地進行資訊披露,切實提高信披品質和有效性,並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加強經營管理,夯實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基石。
投資者科學決策更有依據。年報是投資者進行價值判斷、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面對動輒上百頁、內容龐雜繁複的年報,如何從中提取有效資訊、看清公司真實面貌、把握潛藏風險,是困擾不少投資者的難題。問詢函猶如一份“全身體檢”報告,可以幫助投資者快速、全面了解公司“異常”情況,精準“排雷避坑”。
面對監管部門的刨根問底,有部分上市公司心虛膽怯,在回復問詢函時避重就輕、敷衍搪塞,甚至患上了回復“拖延症”。據初步統計,年內已有逾百家上市公司延期回復年報問詢函,有的上市公司一拖再拖,遲遲未能給出答覆。
可見,要更好發揮問詢函效力,還需加強事後監管,絕不能一問了之。對於回函不認真、不積極,甚至拖延回復的企業,應將其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加大對其年報資訊真實性、公允性的監督審查力度。對於被查實年報確實存在重大紕漏或弄虛作假行為的企業,要依法依規加大懲戒。只有監管制度、處理力度兩手都抓、兩手都硬,才能保住資本市場“真”的基礎,守好資訊披露這條生命線。
真實合規是上市公司立身之本。不能公開、透明、真實地展示自我,就稱不上是好的上市公司。除了外部約束,上市公司更要提高內部自覺,講真話、做真賬,不操縱業績、不欺騙市場,踏踏實實營業、認認真真履職,這既是對市場、對投資者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