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一步的“産投之城” 戰略性新興産業“無中生有”“從有到強”
央視網消息:近年來,安徽合肥通過“以投帶引”,也就是通過投資手段引育産業的招商引資模式,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一步步蓬勃發展。如今,整合電路、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産業集群已經形成。合肥是如何搶佔先機實現自身高品質發展的?
在合肥高新區的空天資訊産業園,記者看到這裡短短兩年時間已經聚集了80多家相關企業。
剛剛興起的空天資訊産業,合肥又搶佔了先機。負責人告訴我們,其實早在2017年他們就投資了第一家剛剛起步的衛星終端企業。
“以投帶引”的招商引資模式是合肥市探索出的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京東方是合肥最早通過投資引入培育的顯示屏企業,如今,已帶動100多家配套企業落地,合肥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顯示屏基地之一。
這些年,合肥通過投資引育晶合整合、蔚來汽車等一批龍頭企業,撬動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等産業上下游,實現産業鏈整體提升。合肥市新能源汽車産業鏈實現産值突破1000億元,聚集零部件等配套企業超300家。這些大項目的投資成功引起了人們的熱議。
先人一步的“産投之城”
安徽合肥更願意把自己稱為“産投之城”。什麼是“産投”?合肥又是如何通過投資引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的?
記者來到這家生産量子電腦的企業時,工作人員正在對即將交付的産品進行調試。這個佔地有七八平方米的大傢夥,是國內首臺交付的民用量子電腦。企業負責人張輝告訴記者,企業是依託中科大量子計算研究團隊成立的。成立之初,團隊根本找不到一家願意投資他們的企業。
正當團隊舉步維艱的時候,一筆政府産業投資資金注入讓企業活了下來。短短幾年,企業已經成為國內第一家量子計算獨角獸企業。
這樣一家企業,最開始為什麼投資機構都不看好,而政府的産業投資卻願意傾注資金呢?
袁飛告訴記者,先人一步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是合肥市政府産業投資的特點。産業投資項目不謀求控股、不以短期利益為目標,而是沿著産業鏈的方向選擇投資項目,這是政府投資機構與風投最本質的區別。
而對於企業來説不僅獲得了寶貴的啟動資金,因為投資關係,從辦公場所到人才隊伍,企業發展的每一步都獲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援。
從培育産業鏈的角度投資,正在讓合肥産業發展不斷向高端化轉型。在螢幕件、整合電路、人工智慧等産業集群牽引下,一條條産業鏈正縱向成鏈、橫向成網。
隨著産業鏈生態的逐漸完善,合肥也形成了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聚集效應。2022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産業累計用電量同比增長9.79%,六大主導産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0.86%。如今,合肥平均每天就要誕生5家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戰略性新興産業佔規上工業比重達到56.2%,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78%。
撬動社會資本 面向未來孕育創新力
合肥利用投資的扶持、引導作用,吸引産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形成産業集群。記者調研發現,合肥“産投”模式還在不斷創新升級。
這兩天,安徽大學的王紹良研究員正領著科研團隊,一邊繼續攻關超低溫製冷機的技術突破,一邊對接合肥市政府的種子基金管理人。依託新技術成立公司,讓這項還沒走出實驗室的科技成果加速産業化。
為了用有限的資本撬動無限的創新力,這幾年合肥將投資的目光轉向了更多的還在實驗室階段的科研團隊,通過“種子基金”的方式對這些團隊給予第一筆資金的支援。
雖然錢不多,但都是政府來拿也吃不消。記者順著這個問題,找到了“種子基金”的母基金,2022年3月剛剛成立的合肥高品質發展引導基金。
一年多時間,這裡已經成立了完全由市場化運作的子基金37隻,聚集社會資本達到1035億元,財政資金杠桿撬動作用放大了6.5倍。資金投向的也正是合肥重點培育的量子、空天資訊等未來産業。
如今,合肥的人工智慧、整合電路、新型顯示三個産業入選首批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合肥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無中生有”“從有到強”的發展背後是堅定的創新腳步和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合肥發展最大的標識、最大的動能、最大的潛力。創新賦能,驅動高品質發展,讓這座城市擁有了源源不竭的活力和無限可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