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就業、補短板……抗疫期間所有保障民生實招落地
抗疫期間民生如何托底
尹銘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衝擊。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下,如何讓生活必需品、醫療物資、電氣水熱等基本供應平穩,食品、藥品、基礎工業品、基本公共服務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點行業有序運轉,讓14億人的基本民生得到有效保障?時下,所有精準實招陸續密集落地。
保就業,打出政策組合拳
就業是民生之本。從“六穩”到“六保”,就業均列首位。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多次強調確保就業大局穩定,部委和地方多措並舉打出組合拳。
援企穩崗拿出“真金白銀”。人社部數據顯示,2至3月,我國共為企業減免社保費用2329億元。截至4月19日,失業保險穩崗返還388億元。一季度,累計支出就業補助資金近百億元,支援企業吸納就業、勞動者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
在確保重點群體就業穩定方面,對高校畢業生出臺激勵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的補貼政策,擴大國有企事業單位招聘規模、基層項目招募規模以及就業見習規模,安排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開發一批鄉村公益性崗位。通過實施以工代賑,預計將吸納約30萬受疫情影響滯留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參與工程建設,實現就業增收。
更大力度保就業舉措仍蓄勢待發。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日前表示,下一步要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加大穩崗返還支援力度,多方拓展就業渠道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國家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嚴鵬程説,將以創業創新帶動就業,促進新業態發展和靈活就業。拓寬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復工復産中優先使用貧困地區勞動力。
地方也在加快部署。湖北省政府4月22日召開保居民就業工作專題會議時強調,要切實把保居民就業作為政府工作首要目標和工作重點,全面強化穩就業各項舉措,全力以赴做好就業各項工作。深圳4月26日舉行穩定和促進就業專場新聞發佈會,在“統、穩、保、托、促、優”六方面拿出21條硬舉措。
加快補短板步伐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脫貧攻堅越往後越難,再加上遭遇疫情影響,各項工作任務更重、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保基本民生,要在兜牢民生底線上加快補短板。
4月23日召開的部分省市經濟形勢視頻座談會強調,要增加對基層轉移支付,確保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大幅擴圍失業保障,實現低保和社會救助應保盡保,用好價格臨時補貼機制,力保基本民生。4月2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大對貧困人口、低保人員和失業人員的幫扶保障力度,要求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
針對疫情衝擊,有關部門密集出爐一系列重磅政策。在加大脫貧攻堅力度上,財政部等明確2020年新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適當傾斜,已提前下達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優先支援與疫情防控相關的影響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的扶貧項目。
在強化民生兜底保障上,我國把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製作為重要抓手,抗疫期間各地實際發放補貼累計達到93億元。國家發改委聯合相關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階段性價格臨時補貼工作的通知》,明確自今年3月至6月,在現有保障對象基礎上,擴大保障範圍,提高一倍價格臨時補貼,預計將惠及6700多萬人。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只有進一步完善現行政策並運用創新思維、匯集各方之力共同應對,才能夠儘快化解疫情帶來的民生問題。保民生需要更加全面、精準的政策措施,要用創新思維開拓新的就業空間,適當擴大社會保險費減免與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政策的實施範圍,擴大社會救助的覆蓋面並提高救助水準,同時充分調動市場主體與社會力量。(刊于《半月談》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