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發出明確信號 PPP政策關注點轉向規範透明
經過四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之後,“規範”將成為我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政策關注點也將從落地率轉向規範性,寧願放慢腳步也要規範透明,這是11月1日在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透露出的明確信號。《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財政部將強化10%的財政支出紅線,重點警惕明股實債等風險。與此同時,財政部還將啟動全國PPP入庫項目的一輪大篩查,堅決清理篩查不規範項目。
1日,在財政部PPP中心和上海金融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PPP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史耀斌表示,經過四年努力,我國PPP改革取得了預期成果,建立了“五位一體”制度體系,形成了一個統一的PPP大市場,落地了一大批支援轉型發展和民生保障項目。PPP改革促進了行政體制、財政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了經濟發展模式和産業業態的創新,在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統籌政府和市場兩個資源方面,進行了先行先試的探索。
據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進入開發階段的項目達6778個,總投資約10.1萬億元,其中已落地項目2388個,投資額約4.1萬億元。我國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PPP市場。
不過,史耀斌坦言:“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在PPP改革實踐中,一些地方對新發展理念貫徹還不到位,特別是把PPP模式簡單化作為政府的一種投融資手段,産生了風險分配不合理、明股實債、政府變相兜底、重建設輕運營、績效考核不完善、社會資本融資杠桿倍數過高等泛化異化問題,積累了一些隱性風險。對此,我們應高度警惕並要切實加以解決。”
在財政部金融司司長、PPP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毅看來,地方政府、社會資本、仲介組織、配套政策四個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規範現象,需要給予足夠重視。例如,地方政府方面,過於重視融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而輕視長效機制的塑造;過於重視短期投資效果,而輕視長期風險防範等,社會資本方面,注重短期利益而輕視長期運營。
“我們寧願把步子放穩一點,把品質提高一點,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PPP之樹在中國能夠常青。”王毅強調。他指出,財政部角度的頂層設計將實現四個轉變:從單純關注項目落地數量,向關注項目規範性轉變;從重視增量項目,向更加重視存量項目轉變;從關注短期效益,向關注中長期效益轉變;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更好地推動我國企業以PPP模式“走出去”,支援“一帶一路”發展。
具體而言,抓規範、嚴監管、控風險,將成為下一步PPP工作的重點。史耀斌接連用了幾個“嚴”和“堅決”:“嚴守底線,狠抓規範管理”,“嚴把PPP模式的適用範圍和邊界”,“嚴守財政支出10%的‘紅線’”,“嚴防表外業務風險”,“加大違法違規問題查處力度,嚴格規範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把好關口”等。
王毅也強調,要堅持“穿透管理、公開透明”的原則,“任何投資項目、任何金融活動,自己要投入一定的自有資金,再進行適度的融資,這是必須守住的底線。不能讓政府的各種公共性基金作為資本金,更不要讓社會資本用借款作為資本金,然後再用銀行資金做運營。”此外,要加大資訊披露力度,資訊透明是最好的規範。
下一步,對PPP項目庫的篩查清理也將成為政策的著力點。史耀斌指出,防止將商業項目和純工程項目包裝成PPP項目進行融資,堅決剔除不規範項目。
“我們將組織開展項目庫集中清理,對不具備條件,沒有規範開展‘兩個論證’(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項目,特別是不具備公共産品屬性、資本金不到位或資本金穿透後不是自有資金、沒有建立長期按效付費機制,以及過度依賴政府付費的項目,要予以剔除。”王毅説。
在清理項目庫的同時,財政部還將積極鼓勵支援好的、規範運作的項目。“我們正在研究提高獎補力度,重點落實精準扶貧任務目標,對連片貧困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PPP項目給予更多的傾斜。”王毅説。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對全國入庫項目的篩查已經做好了啟動準備,財政部很快會發文推進。業內專家認為,當前,我國PPP發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泛化、異化、企業杠桿率過高這三大風險隱患。在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的引導下,今後PPP發展的重點也將從數量規模的擴張轉向提質增效,更加透明公平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