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膠著期,但這並不意味著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不具備可持續性。跳出只盯著增長率的固有思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空間巨大,後勁十足
5月末,中國經濟再次遭遇高調“唱空”。國際評級機構穆迪認為,中國實體經濟債務規模將快速增長、相關改革措施難見成效、政府將繼續通過刺激政策維持經濟增速,因此下調了中國主權信用評級。
這不是中國經濟第一次被國際機構“唱空”。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穆迪、標普,以及各種外資投行,不時曝出中國經濟“崩潰論”“斷崖説”,對世界經濟釋放出滿滿“負能量”。
那麼,中國經濟究竟是被“唱空”,還是“真空”?不妨先看看5月公佈的經濟運作成績單。
“穩”的主基調沒有變。4月工業增加值增速、民間投資增速等主要指標有所回落,但是這主要是對比基數等非經濟因素導致的同比增速變化,而且國民經濟總體延續了穩中向好的態勢,就業擴大、物價穩定、居民收入增加、國際收支也在改善。
“好”的因素持續增加。4月份,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增長8.1%,高於工業增速1.6個百分點,服務業在經濟當中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增強,且“三去一降一補”紮實推進,轉型升級勢頭良好。
當然,看好中國經濟,不僅因為當下平穩,更因為前景光明。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膠著期,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尚不能完全替代舊動能發揮支撐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不具備可持續性。相反,跳出只盯著增長率的固有思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經濟增長空間巨大,後勁十足。
增長的空間在“上天入海”中拓寬,持續創新為中國經濟打開了新的發展大門。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C919成功首飛,世界首臺光量子電腦在我國問世,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個連續穩定試開採海洋超級能源“可燃冰”的國家,“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利亞納海溝6300米深處找到了一年前留下的採水器,真正實現了“大海撈針”……工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證明,世界經濟舞臺的中心總是隨著科技創新中心的轉移而轉移,而這個5月,中國站上世界創新的高點。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帶動下,中國正演繹現實版的“科技是第一生産力”,創新將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增長的機會在“一帶一路”上積累,開放共贏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舞臺。5月成功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亮出了一張涵蓋“五通”內容共270多項成果的清單。在全球增長動能不足、發展失衡、經濟治理滯後的今天,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聚焦發展這個根本性問題,擴大利益匯合點,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各國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是增強中國和全球經濟增長活力的雙贏方案。
增長的後勁在“多予少取”中夯實,深化改革為中國經濟創造了更優的發展環境。新動能在孕育壯大中總會遭遇“成長的煩惱”,舊動能在轉型升級中也要卸下“沉重的包袱”,如何讓新舊動能平穩“交接棒”,跑好引領新常態的馬拉松,有賴於政府的“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5月,紅紅火火的共用單車有了“指導意見”,規範停車、押金退還等爭議問題終於“有了規矩,可成方圓”;而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針對涉企收費出臺三大措施,降低實體經濟的運作成本。簡政不減責,放權不放任,營商環境更優渥,何愁引不來、留不下、生不出金鳳凰?
或許正如柯潔與阿爾法的圍棋大戰,悲觀者看到的是傳統棋手的一敗塗地,而樂觀者卻看到了跳出固有思維的無限可能。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