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國際機構高度評價中國經濟轉型:我們為什麼看漲中國

2017年03月14日 10:09:2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2016年9月24日,第五屆中國—亞歐博覽會在烏魯木齊舉辦。圖為客商在喬治亞展位品嘗美酒。新華社發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走勢牽動全球視線。兩會期間,國際輿論高度關注並看好中國經濟。而自今年1月以來,包括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普華永道、摩根士丹利等國際機構,也相繼發佈研究報告,“看漲中國”,積極預期中國經濟增長。

  如何解讀機構報告的預測?從以往的“塌方式”下滑、“硬著陸”等論調,到現在的“看漲中國”,論調的轉變釋放了什麼信號?

  張 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

  索特·達瓦茲(比利時智庫布呂格爾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馬克·埃得加·費爾森塔爾 (世界銀行媒體部官員)

  娜塔莉亞·格裏波娃(俄羅斯戰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莊巨忠(亞洲開發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

  為什麼看好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是最關鍵的依據

  張明:對比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狀況後,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的看法發生了積極的轉變。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速在2016年出現企穩態勢,前三個季度GDP同比增速均穩定在6.7%,第四季度小幅反彈至6.8%;另一方面,全球經濟依然籠罩在“長期性停滯”的陰影中。美國經濟復蘇較為強勁,但特朗普政府可能實施的貿易戰卻會削弱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儘管歐元區經濟增速在2016年表現不錯,但2017年歐元區主要大國國內選舉的不確定性,使得市場對歐元區經濟未來走勢不太樂觀。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受到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回暖推動,在2016年有所上行,但大宗商品的小陽春一旦不能維持,其增長就可能面對較大挑戰。

  索特·達瓦茲:國際輿論的轉變,主要是由於看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近年來,儘管中國經濟增速呈現相對放緩的趨勢,但每年仍以超過6.5%的速度增長。這足以令一些發達經濟體欽佩,也是對那些唱衰中國經濟者的有力回擊。此外,當今全球經濟增長缺乏動力,發達經濟體尚未從危機中走出來,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力量主要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再唱衰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特別是中國,不利於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增長,也不利於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娜塔莉亞·格裏波娃:中國是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雖然近年經濟增長有所放緩,但與世界平均水準相比,增長仍相當可觀,國際輿論的轉變正説明瞭這一點。這有效證明了中國領導人對經濟放緩和穩定的掌控能力,讓世界懂得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在可見的幾年內給世界帶來危機的可能性非常低。中國經濟增長品質上的提高可以讓中國繼續擔當世界增長引擎的重任。

  莊巨忠: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來,中國貢獻了全球經濟增長的1/3和亞洲增長的一半以上。中國經濟近年來取得的進展令人鼓舞,政府深化結構改革決心巨大,如果中國成功實現産業升級和價值鏈提升,它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持續下去。

  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空間在哪?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帶來新舊動能的轉換

  張明:首先,中國政府需要大力推動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合作共贏來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其次,中國政府需要對民營企業大力開放服務業,通過擴大服務業有效投資來推動經濟增長,以及幫助製造業更好地去産能、去杠桿;再次,中國政府需要加大簡政放權的力度,降低企業稅負以及各種隱性負擔;最後,中國政府應該積極推動國內教育、科研體制改革,提高人力資本積累速度以及品質。

  索特·達瓦茲:實現經濟增長新舊動能的轉換,需要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優化産業結構。中國政府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著力於調整供給結構,減少低端能耗高的供給。如今,中國經濟正處於減速增效的重要轉型期,當經濟增長由投資與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拉動的時候,消費升級就將成為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消費升級應該是注重消費品的高品質與高標準,這反過來也會促進製造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推動産業結構優化。

  馬克·埃得加·費爾森塔爾: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正向“新常態”轉變,這是一種更加平衡的經濟增長。短期來看,經濟減速意味著中國政府要加緊調整結構,防範金融風險;中期來看,中國方面推行的措施有利於國家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變,從投資型向消費型轉變,從出口導向型向國內消費型轉變。未來幾十年,中國在城鎮化和技術創新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土地和戶籍改革能夠極大地促進就業和經濟增長。此外,金融改革有利於降低風險,進一步改善資本分配,從産能過剩領域向生産率更高的領域流動。

  莊巨忠:中國經濟未來仍有很大增長空間。首先,儘管中國老百姓收入增加,但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約為8000美元,仍然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第二,中國的城鎮化率約為55%,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許多收入水準相近的中等收入國家。截至2015年底,中國農業勞動力比重超過25%,而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農業勞動力比重約佔3%—5%。城鎮化的推動,就業從農村逐漸向城市工業和服務部門的流向,這些發展在未來幾年將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第三,經濟增長要實現低碳和綠色,需要大量投資清潔和可再生能源,並創造大量綠色就業機會。第四,中國政府正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將強有力地激勵企業擴大技術創新和産業升級,使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減少過剩産能和提高資源分配效率,減少或消除許多增長限制。

  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控風險、調結構與保增長任務仍很艱巨

  張明:今年中國政府面臨三大任務,按照重要性排序,分別為控風險、調結構與保增長。首先,當前中國金融風險集中體現在非金融企業的高杠桿以及房地産市場的泡沫之上,如果風險顯性化,銀行體系尤其是中小銀行將會首當其衝。因此,中國政府既要通過積極地去杠桿與加強監管來消除金融隱患,又要避免過快的調整可能激化金融風險,避免系統性危機與區域性危機的爆發依然是重大挑戰;其次,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依然對經濟的中長期增長至關重要。中國政府應該努力推動市場化的手段來促進結構性改革,例如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開放服務業市場、要素價格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土地改革等。最後,無論是控風險還是調結構,都需要經濟增速保持在較為合理的水準上。因此,中國政府依然應該通過需求管理政策來穩定經濟增長,2017年,財政政策預計將會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索特·達瓦茲:在經濟轉型遇到困難時,中國政府需要更加注重財政與貨幣政策。將財政支援由傳統産業轉向新興創新産業,對於那些産能過剩和達不到標準的企業,政府財政資金支援應該堅決退出。中國政府還應該注重創新增長,將正在推行的創業與創新戰略深入到每一個領域。

  馬克·埃得加·費爾森塔爾:中國面臨的關鍵挑戰是:在出口疲軟、國際金融條件收緊和各國政策極不確定的環境下,如何逐步過渡到可持續的中高速經濟增長。中國擁有足夠的政策空間和政策工具來實現短期的經濟增長目標,保持金融穩定。同其他大型經濟體相比,中國的政府債務適度,外匯儲備充足,資本劇烈外流的可能性不大。

  娜塔莉亞·格裏波娃:中國領導人很清楚經濟領域的問題和風險。當前正在推進的大規模綜合性結構改革證明中國經濟仍然很有潛力,可以在國內和國際兩大戰場上戰勝困難、解決問題、化解風險。中國在結構改革和穩定上已經取得顯著成績,但是這項工作還要進一步堅持,只有投入足夠的時間與努力,才能提高金融領域抗壓能力,促進創新,刺激私營和地方經濟繁榮。

  中國給全球經濟會帶來什麼?

  “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全球注入新能量

  索特·達瓦茲: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發揮出的穩定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穩健發展的中國經濟始終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動力,也為各國提供了發展機遇。中國正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經濟貢獻加快了全球經濟復蘇步伐。中國經濟的巨大成功使得“中國方案”具有強大説服力。“中國方案”的提出,體現了中國政府敢於擔當的勇氣,它將為全球經濟復蘇增長注入信心。

  馬克·埃得加·費爾森塔爾:中國正日益成為推進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夥伴,對其他國家的投資不斷增長。“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進一步推動國際和地區融合,世界銀行歡迎中國和其他國家促進合作的努力。世界銀行一直支援各方採取措施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以及知識交流,這都會産生經濟效益。地區融合只要聚焦于可持續發展的投資項目,就會大大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準。

  娜塔莉亞·格裏波娃:考慮到中國經濟的體量和對全球增長的影響力,中國可以為世界經濟復蘇帶來許多正能量。“一帶一路”倡議將亞歐非三大洲聯繫起來,促進了地區一體化的深化、自由貿易的發展和互利合作的擴大,對地區和全球發展都具有多維度的意義。

  莊巨忠:隨著發達國家保護主義情緒的增強,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顯得愈加重要。 中國過去幾十年一直是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的有力支援者和有效參與者。“一帶一路”、亞洲投資基礎設施銀行、亞太自貿區、産能合作等,將進一步推動亞洲區域經濟合作和一體化。

  (本報記者王如君、俞懿春、吳剛、曲頌、朱玥穎採訪整理)  

  連結

  ● 2月14日,摩根士丹利發佈研究報告《我們為什麼看漲中國》,作出預測:一是中國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較低,二是中國將在10年後邁入高收入國家行列,三是中國股票市場將繼續保持優異表現。

  ● 2月13日,歐盟委員會發佈2017年首份經濟形勢展望稱,內需仍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在經濟放緩的形勢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將會繼續支援經濟增長,經濟放緩和風險可控。

  ● 2月8日,普華永道公佈研究報告《長遠前景:2050年全球經濟排名將會如何演變》。報告指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將在2030年之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 2月1日,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佈《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在2016年全球十大外資流入經濟體中,中國排名第三。2017年,中國經濟增長將繼續保持在全球較高水準,産業結構將持續升級,市場導向型外國投資有望保持增長。中國仍將是對外資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 1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報告《世界經濟展望》指出,中國2017年經濟的增長預測上調(升至6.5%,比2016年10月預測高出0.3個百分點)。

  ● 1月10日,世界銀行發佈研究報告《全球經濟展望》指出,預計東亞太平洋地區2017年增長將放緩至6.2%。中國預計今年增速放慢至6.5%,儘管外需疲軟、私人投資增長乏力和部分行業産能過剩,但宏觀經濟政策預期將支援國內的增長動能。

  (本報記者朱玥穎整理)

[責任編輯:郭曉康]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