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年外債規模管理改革首批試點名單出爐
國家發改委昨日稱,近期已確定了開發銀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7家國有銀行,中國人壽、中國華融、中國信達等3家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華為公司共11家企業作為2017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第一批試點企業。
發改委表示,在年度外債規模內,上述11家試點企業可靈活把握髮債時機,自主選擇發債時間和發債批次,境內外統籌使用外債資金,降低借款成本,提高發債效果。
這裡所稱的外債,一般是指境內企業及其控制的境外企業或分支機構向境外舉借的、以本幣或外幣計價、按約定還本付息的1年期以上債務工具,包括境外發行債券、中長期國際商業貸款等。
在2015年,發改委取消了企業發行外債的額度審批,改革創新了外債管理方式,實行備案登記制管理。通過企業發行外債的備案登記和資訊報送,在宏觀上實現對借用外債規模的監督管理。
2016年,共有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在內的21家企業獲准成為2016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企業。試點企業在年度外債規模內,可自主選擇發行窗口,分期分批發行,不再進行事前登記,待發行完成後及時報送發行資訊。
“這樣的話,企業去海外發債更加便利,能夠按照市場狀況,彈性調整發債計劃和時間窗口。”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副董事總經理鐘汶權告訴記者,與去年情況相比,最近市場環境比較穩定,從今年年初至今的情況來看,中資企業發行美元債的熱情仍較高。
也有金融業人士評價稱:“目前,不少金融企業參與‘一帶一路’等戰略的積極性較高,在拓寬境外投融資渠道上存在一定訴求。在資金用途符合監管要求的情況下,這一試點的開展,給了相關企業更大的自主性,有助於提高企業境外發債的效果,降低融資成本。”
與此同時,近年來,在全球低利率趨勢下,投資單一地區、單一項目的利差收益在逐步收窄,資管市場“優質資産荒”的憂慮漸漸抬頭。在此背景下,業內人士建議,企業可通過境外投資等方式,開啟多幣種、多元化的資産管理模式。
據記者了解,近年來,不少金融企業相繼通過發行海外債券進行了融資。2016年1月,中國平安旗下的平安人壽完成12億美元高級債券的發行,這是該公司首次嘗試境外發行債券,也是中國保險公司首度在境外資本市場發行高級債券。
平安人壽這次債券發行,也是2015年9月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推進企業發行外債備案登記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後,首只由境內主體直接到境外發行的美元債券。
緊接著,2016年9月,合眾人壽披露,已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成功發行5億美元5年期高級美元債券,募集資金全部用於公司海外投資項目;2017年1月,根據有關公開報道,泰康保險計劃于近期發行RegS(遵循S規則)、美元計價、高級無抵押債券,發債所籌資金將用於一般公司用途及海外投資。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