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老PPP發展令人期盼 政府不僅要降低交易成本,而且要做好規制)
近日,民政部、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衛生計生委、中國人民銀行、工商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銀監會、全國老齡辦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放管服改革的通知》,進一步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積極性,降低創業準入的制度性成本,營造公平規範的發展環境。
在政府轉型的今天,PPP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是轉變政府職能、激發市場活力、打造經濟新增長點的重要改革舉措。PPP助力養老服務業已被多次提及,但是目前來看,養老服務業方面的PPP發展仍待發力, 截止2016年6月30日,全部入庫項目9285個,總投資額10.6萬億元。入庫項目的行業集中度較高,市政工程、交通運輸、片區開發3個行業項目居前三位,合計超過入庫項目的一半。而養老PPP僅佔所有項目的3%。
儘管PPP模式與養老服務業之間的相容性也存在一些爭議,比如PPP項目一般是價格機制靈活、市場化程度較高,但這兩方面養老服務業並不十分符合:養老機構定價仍然比較複雜、多數是政府主導。不過,隨著社會資本不斷進入養老服務業,養老服務業與PPP模式的相容性會越來越高,即養老服務業會越來越適合以PPP模式來推進。
因此,剩下的工作就需要為PPP模式大舉進入養老服務業掃清各種障礙,並且提供制度方面的便利與支援。九部委的聯合通知就是如此,主要是為其降低制度性成本,隨著部門職能的趨於統一,結束各種“九龍治水”現象,不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以提高項目進展的速度。尤其是減少審批手續方面的支援,對於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速度幫助斐然,比如“建築面積在300平方米以下或者投資30萬元以下的養老機構、設施,不需要辦理消防設計、竣工驗收備案手續”,這非常有利於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的發展,以社區為中心的養老近年來多次被強調,並且國家還從醫改層面輔以了“推進社區醫療建設、強調家庭醫生、分級診療體制”等改革。家門口的養老服務,將是今後老齡化社會中一個最重要的養老方式,也將是PPP項目的重要發力點之一。
另外,對於新建養老機構或者利用已有建築申請設立養老機構涉及辦理不動産登記的,不動産登記機構要通過“首問負責”“一站式服務”等舉措,依法加快辦理不動産登記手續。這種“一站式服務”,對於PPP項目來説更是非常必要。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國239個養老PPP項目中,投資于養老業的項目數量最多,為137個(佔57%),老年公寓項目50個(佔21%),醫養結合項目48個(佔20%) ,其他領域項目4個(佔2%) 。老年公寓與醫養結合項目還待進一步發展,比如醫養結合項目,未來民營醫院可以接著大發展的東風,在醫養結合項目方面逐步打造自己的特色,可以將一些慢性病科室與養老服務有機結合起來,提供較好的服務,既有醫療服務,又有養老服務,這種結合必定會吸引相關病患。
數據顯示,現在養老服務業PPP主要是BOT和BOO模式為主,很顯然,它們的回報當然主要來自於受眾的付費。必須指出的是,隨著養老服務PPP模式的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到各種養老服務,而不是因為價格原因望而卻步。因此,《通知》強調提高政府精準推動養老服務發展能力,各地養老服務機構運營補貼發放方式應逐步由“補磚頭”“補床頭”向“補人頭”轉變,依據實際服務老年人數量發放補貼。“補人頭”可以讓民眾對自己的養老服務有了更多底氣與選擇。
儘管BOT和BOO模式中政府角色淡出,但是在規制方面的政府角色還應該加強,這主要包括人們關心的服務定價以及監管,此次《通知》要求強化“管”的能力,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制定養老機構管理行政執法工作指南,對養老機構行政違法案件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辦理。
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PPP,政府應該在其中做好“守夜人”的角色,放開而不放鬆。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