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草原秋色。劉滿倉攝(新華社發)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與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聯合編制發佈的中國農業經濟景氣指數顯示,2016年一至三季度,我國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為72058.3億元;其中林業為2728.8億元,牧業為21985.3億元。從肉禽生産來看,前三季度,豬牛羊禽肉産量5833萬噸,同比下降1.1%,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2個百分點;其中豬肉産量3690萬噸,下降3.6%,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3個百分點。生豬存欄43163萬頭,出欄47924萬頭,同比分別減少3.4%和3.7%,降幅比二季度分別收窄0.3個和0.7個百分點
2016年,我國畜牧業總體保持穩中求進發展態勢,草原保護政策體系日趨完善,草原生態正加快恢復。
畜牧業穩中見優
“總體看,我國畜牧業目前已形成比較充足的生産能力,形成了充滿活力的發展機制,形成了穩定可控的品質安全系統,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草原政策體系,為現代畜牧業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農業部副部長于康震對《經濟日報》記者説。
“穩”,主要是生産穩、品質穩、生態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肉類和禽蛋産量穩居世界第一位,奶類産量居世界第三。2015年,全國肉類總産量8625萬噸、禽蛋2999萬噸、牛奶3755萬噸,年均增長1.7%、1.7%、1%,肉蛋奶每人平均佔有量均超過世界平均水準。畜産品品質監測合格率99.4%,畜産品中“瘦肉精”監測合格率99.9%,三聚氰胺等違禁添加物抽檢合格率連續7年保持在100%,優質安全畜産品生産能力和條件進一步提升。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28億噸,連續5年保持在10億噸以上,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4%,重點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連續3年保持20%以下,草原生態呈現穩定向好勢頭。
“優”,主要是産業素質優、市場競爭力優。
2015年,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54%,比2010年提高9個百分點;生豬規模養殖場26.7萬個,增加4.7萬個。産業化水準快速提升,國家級畜牧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達583家,佔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的47%;畜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32.4萬個,佔總數的24.3%。飼料産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年産量100萬噸以上的飼料企業達到32個,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51%。行業生産效率和生産力持續提高,生豬出欄活重118公斤,比2010年增加7公斤。平均每頭能繁母豬提供的仔豬數15頭,比2010年提高1.3頭。奶牛平均單産達到6.5噸,比2010年增加1.5噸,年産9噸以上的高産奶牛超過150萬頭。
我國畜牧業仍需要調結構、調佈局、調規模。2015年,我國肉類産量比上年下降82萬噸,肉類結構中豬肉産量下降至63.6%,禽肉和牛羊肉等肉類産量增加,“一豬獨大”局面逐步改變,畜産品供應日益多樣化、多元化。《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的施行,倒逼畜牧業加快佈局調整優化,南方水網等地區生豬養殖逐步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畜禽養殖散戶加速退出,養殖規模正持續擴大。2015年全國生豬養殖戶減少500多萬個,養豬戶第一次降到4000萬以內。奶牛養殖場(戶)155萬個,比2010年減少32%。
草原治理持續加力
我國草原面積近60億畝,約佔國土面積的40%。近年來,農業部會同有關部門圍繞“生態、生産、生活”和“牧區、牧業、牧民”工作大局,持續推進草原生態改善,草原保護政策體系也日趨完善。
2011年起,國家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等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在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同時,逐步轉變草原畜牧業發展方式,促進牧民增收。2011年中央財政投入資金136億元,2012年起政策實施範圍擴大到黑龍江等5省的所有牧區半牧區縣,資金總量也逐年增加。最近5年間,中央累計投入資金775.64億元,實施草原禁牧面積12.33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6.05億畝,牧草良種補貼面積1.2億畝,牧民生産資料綜合補貼284萬戶。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新一輪草原補獎政策繼續在13個牧區省區實施,並調整完善了政策措施。如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取消原牧民生産資料綜合補貼和牧草良種補貼;加大績效評價獎勵資金投入;調整完善半農半牧區政策實施方式,並將政策實施範圍擴大到河北省接壩區草原面積較大的區域,構建和強化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生態安全屏障。農業部、財政部共同制定了《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實施指導意見(2016-2020年)》,確保政策資金及時落實到草場牧戶。
近年來,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深入推進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草原重大工程,並強化草原保護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針對性。如退牧還草工程重點治理退化嚴重的草原,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工程重點治理沙化草原,岩溶地區草地治理工程重點治理石漠化草地。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了退牧還草政策,擴大了實施範圍,提高了中央投資標準,黑土灘、毒害草退化草地治理納入工程實施範圍。
2014年,經國務院同意,歷經10餘年的退耕還林工程更名為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退耕還草首次被正式提出。2014年至2016年,退耕還草任務逐年增加,從佔退耕還林還草總任務的3.4%達到11.6%,2016年起退耕還草補助標準也從800元/畝增至1000元/畝。2016年推動啟動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工程,中央投入基本建設資金3.6億元,在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和新疆先行治理225萬畝已墾撂荒草原。牧草良種體系建設已納入全國現代種業工程規劃,加快推進我國草種産業提質增效。
2016年,全國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為54.6%,比“十二五”初期增加3.6個百分點。全國天然草原鮮草總産量10.39噸,同比增加1.03%,連續7年穩定在10億噸的水準,草原生態總體向好。草原補獎政策平均每年有139.3億元資金直補到牧戶,牧民年每人平均政策性收入近700元,佔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比重超10%,已成為牧民轉移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