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6日電 近日,發改委地區司負責同志表示,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10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生産總值14.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準高2.1個百分點。十年間,中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7.7、3.7和7倍。
20日,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編制實施《規劃》,是鞏固中部地區發展良好態勢、推動中部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再上新臺階的重大舉措。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負責同志就《規劃》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題一: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戰略決策,經過十年努力,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哪些成就?
答: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國土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10.7%;2015年底人口3.65億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6.5%。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10年來,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一是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2015年,中部地區實現生産總值14.7萬億元,十年年均增長11.6%,比全國平均水準高2.1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由18.8%提高到20.3%,位居四大板塊第2位。十年間,中部地區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7.7、3.7和7倍。
二是“三基地、一樞紐”地位日益鞏固。2016年,中部地區糧食産量為18328萬噸,佔全國糧食總産量的比重穩定在30%左右。農村基礎設施較大改善,特別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山西等大型煤炭基地基本建成,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快速發展,持續穩定保障全國能源供應。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汽車、先進軌道交通、航空航太、新材料、現代生物醫藥、現代種業等重點新興産業發展壯大,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現代化基礎設施網路更加完善,2015年底高速鐵路營運里程達到六千余公里,營業鐵路、高速鐵路、等級公路和高速公路密度均位居四大板塊第2位。
三是新型城鎮化步伐加快。2006-2015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由36.5%提高到51.2%,新增5000萬人到城市居住生活。城鎮化建設水準特別是公共服務設施水準顯著提高。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山西中部城市群發展壯大,輻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農村面貌日新月異,農村安全飲水、無電地區居民用電問題基本完成,所有具備條件的建制村通達瀝青水泥路。
四是人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2006-2015年,中部地區城鄉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8%、13.2%,達到26810、11422元,與全國平均水準的相對差距有所縮小。財政對民生投入的佔比繼續增加。2015年底,中部地區按現有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為2160萬人,比2010年底減少了2430萬人。
五是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2015年中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6.5%,較10年前提高6.3個百分點。長江、黃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陽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積極進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得到有力保護。生態補償體制機制創新邁出新步伐,安徽和浙江兩省建立了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對全國其他流域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六是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十年來,中部地區開放型經濟加快發展,打造形成了一批雙向開放的平臺。2015年外貿進出口總額2539億美元,是2005年的6.1倍,年均增長19.9%,佔全國的比重由2005年的2.9%提高到6.4%,從四大板塊墊底位置上升到第3位。中歐班列在鄭州、武漢發車,形成了中歐班列品牌。“走出去”邁出可喜步伐,一些農業資源加工優勢企業到中亞設立加工基地,進一步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
問題二:在新時期編制《規劃》有何重大意義?
答:“十三五”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既面臨重大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風險挑戰。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興起;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正釋放新動力、激發新活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拓展了新的空間。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交通網路發達、生産要素密集、人力資源豐富、産業門類齊全等優勢將得到進一步發揮,在我國新經濟發展和新一輪全方位開發開放中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要看到,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增速換檔、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相互交織。特別是,中部地區仍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階段,對資源、勞動力要素和投資驅動依賴較重,産業升級、動能轉換等難度更大,城鎮化率依然偏低、品質不高,農業農村發展正處在破解各種難題的關鍵時期,對內對外開放水準仍待提高,制度性約束因素依然較多。
中部地區是縮小區域差距的突破之地,在新起點上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是有利於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部地區是我國新一輪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區域,是擴大內需、提升開放水準最具潛力的區域。促進中部地區全面崛起,能夠充分發揮中部地區比較優勢,積極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為推動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作出新貢獻。二是有利於加快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中部地區“三農”問題仍然突出,貧困發生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有助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準,為全國統籌區域和城鄉發展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三是有利於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交通網路發達。通過積極融入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發展戰略,能夠有力支撐全國新一輪全方位開發開放,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空間由沿海向內陸地區拓展,加快形成東中西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新局面。
問題三:請介紹一下《規劃》確定的中部地區新的戰略定位是什麼?
答: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明確了中部地區全國重要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定位,簡稱“三基地、一樞紐”。 《規劃》在繼承原有定位基礎上,研究提出了“一中心、四區”的戰略定位。
一是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中部地區工業基礎較好,産業門類齊全,特別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現代裝備和高技術産業進入建國以來最快的發展時期,實現了高速持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和産業技術水準不斷提升,打造了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産業和産品,産業呈現集群發展態勢。同時,中部地區地理位置特殊,全國影響力較大,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人力資源較豐富。目前,富士康在鄭州發展勢頭較好,京東方等大型電子資訊企業投入生産,河南省等農業科技發展迅速,湖南湘江新區、江西贛江新區等將成為重要製造業基地載體。山西省是能源大省,在科技開發利用煤炭和新能源方面具有廣闊前景。以湖北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速度很快。基於各方面綜合考慮,中部地區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在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中打造成為全國重要先進製造中心。
二是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2015年,中部六省城鎮化率為51.2%,低於全國約5個百分點,處於城鎮化中期的快速發展階段,人口相對密集,大量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城鎮化發展基礎良好且潛力巨大。特別是中部地區是我國外出農民工的主要流出地,是落實全國3個1億人城鎮化戰略中就地城鎮化戰略的主要區域。《規劃》把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就是要通過健全新型城鎮化機制,探索出一條就地就近城鎮化道路,為全國新型城鎮化做出新貢獻。
三是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中部地區國土面積佔全國的10.7%,農村人口占全國的30%,耕地面積佔全國的23.8%,糧食産量佔全國的30%,棉花、油料等主要農産品産量佔全國的40%,為全國的糧食安全和農産品供給做出了重大貢獻,素有“湖廣熟、天下足”的美譽。河南省是我國的大糧倉,在黃河流域中佔據特殊地位。通過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改造基本農田,培育優良品種,中部地區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和全國農産品供給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中部地區位於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擁有鄱陽湖、洞庭湖等眾多湖泊,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加大中部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力度,逐步恢復生態系統和生態服務功能,對於保障流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十分必要。規劃將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就是要充分發揮江西全國生態文明示範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系列綜合試驗平臺的作用,積極探索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機制,特別是在生態補償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塑造全國綠色發展的典範。
五是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當前,東部地區部分産業正在向外轉移,中部地區通過良好區位優勢和基礎條件,已成為承接産業轉移的最重要地區。同時,中部地區在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發展、實現雙向開放方面也具備良好條件。《規劃》把中部地區定位為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就是要抓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契機,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推進中部地區高水準雙向開放,縮小與東部地區開放差距,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問題四:“十三五”時期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答:《規劃》提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9項重點任務:一是優化空間,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圍繞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實現區域協調互動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明確了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産品主産區保護格局和網路化空間開發格局,提出要扶持特殊困難地區發展和規範區域功能性平臺有序發展。二是改革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突出改革創新是引領發展的主要動力,提出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專項領域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優化市場發展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加快實現動能轉換。三是轉型升級,建設現代産業新體系。支援中部地區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現代服務業,構建有中部地區特色的現代産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對全國經濟的支撐力量。四是做強做優,開創現代農業發展新局面。以創新農業生産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為主線,提出了鞏固提升全國糧食生産基地地位、推進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以科技和一二三産業融合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任務舉措,明確了提高農業科技支撐水準和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措施。五是統籌城鄉,推動新型城鎮化取得新突破。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城市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準,形成城鄉共同發展新格局。六是縱橫聯通,構築現代基礎設施新網路。圍繞強化現代基礎設施的支撐引領功能,明確了網路化為發展發展方向,明確加快實施重大交通、能源、水利、資訊等基礎設施工程。七是綠色發展,打造藍天碧水新家園。以提高環境品質為核心,以構建人山水林田湖和諧共生的美好家園為目標,嚴格保護重點生態功能區,實施天然林草資源、濕地等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程。八是增進福祉,促進人民生活邁上新臺階。突出補齊民生這一短板,重點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全力脫貧攻堅,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創新社會治理。九是開放合作,塑造區域競爭新優勢。全面對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推動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加強中部地區內部合作,提高中部地區對內對外開放水準。
問題五:請介紹一下《規劃》的亮點有哪些?
答:《規劃》具有以下幾個突出的亮點:
一是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規劃》編制工作始終。《規劃》牢固樹立並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新發展理念謀篇佈局,按照新發展理念闡述發展目標,明確重點任務。創新發展方面,《規劃》強調要把改革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續動力。為此,《規劃》提出了中部地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重要舉措,設定了科技進步貢獻率、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佔中部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等重要指標。協調發展方面,按照“抓兩頭、帶中間”原則,在提出發展壯大經濟增長極的同時,特別強調要扶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資源枯竭地區發展。綠色發展方面,中部地區位於長江、黃河、淮河等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擁有鄱陽湖、洞庭湖等眾多湖泊,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規劃》高度重視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設立了獨立一節,提出了水環境治理的具體措施。同時,《規劃》還提出了建設中部地區流域及交通通道沿線生態走廊概念。共用發展方面,《規劃》把全力實施脫貧攻堅擺在首要位置,明確了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要求。開放發展方面,《規劃》提出要加快融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突出強調要在符合環保標準和市場需求的前提下進一步推動加工貿易、IT等産業轉移到中部地區,全面推進雙向開放等內容。
二是明確了“一中心、四區”的新戰略定位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0號)文件提出了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即全國重要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製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的定位。這些定位主要是從經濟發展角度提出。經過10年發展,中部地區“三基地、一樞紐”的定位得到了鞏固提升。但也要看到,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部地區要全面崛起,上述定位遠遠不夠,而且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中發揮的作用已不局限于“三基地、一樞紐”,有必要根據新形勢的要求,重新確立其戰略定位,指明新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中部地區崛起,深化改革、發揮優勢、創新思路、統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李克強總理指出,中部地區發展潛力巨大,要抓住戰略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在改革創新和結構優化中實現崛起。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精神,我們對中部地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進行了全面研究,最終從産業升級、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生態環保、開放經濟等角度確定了“一中心、四區”的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製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這一新的戰略定位,進一步豐富了中部地區崛起的內涵,充分體現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確定了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空間發展格局。2009年出臺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從開發的角度提出了中部地區“兩橫兩縱”經濟帶的開發格局。為了實現中部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規劃》提出了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科學劃定中部地區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合理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新的空間發展格局強調了底線思想,嚴格劃定了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産品主産區保護的範圍,同時在開發上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保護格局方面,《規劃》把水系生態廊道、山區生態屏障、平原生態綠網為主體的生態體系和以江漢、洞庭湖、鄱陽湖、贛撫、黃淮海等平原和南陽、汾河、吉泰等盆地為主體農産品主産區納入了重點保護範圍。開發格局方面,在原有“兩橫兩縱”經濟帶的基礎上,根據當前發展的態勢,提出積極培育沿滬昆、沿大湛、沿石太-太中銀等新興經濟軸帶,並將之與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帶、太原城市圈一起,總結提出了“多軸多極多點”的網路化空間開發格局。
四是強化了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對重點任務的支撐作用。為把重點任務做深做實,《規劃》設專欄提出了重大創新工程、重點新興産業集群培育工程、綜合立體交通網路建設工程、重點能源建設工程、水資源保障重點建設工程、重點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程、脫貧攻堅重點工程等七大工程,這些工程涉及160多個具體建設項目,為重點任務的落實提供了重要抓手。同時,為了進一步完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政策體系,在保持中部地區現有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根據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需要,《規劃》還從政策、産業、土地、人才等方面提出了有針對性的重大政策。
問題六:如何抓好《規劃》的貫徹落實?
答: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規劃》印發實施後,國家發改委將加強綜合協調、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研究解決新情況、新問題,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中期評估;進一步發揮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積極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推進重大事項,充分調動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推動形成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工作整體合力。國務院有關部門將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發展重點,在專項規劃編制、政策措施實施、重點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指導和支援。中部六省是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也將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主動作為、精心組織、真抓實幹、勤勉盡責,結合本地實際,將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落到實處。總之,通過各方面的週密部署和通力協作,切實把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共同推動中部地區發展再上新臺階。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