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解局】今天,中國定了個小目標:一個億!

2016年10月12日 09:26:08  來源:海外網
字號:    

  我想有個家

  “我想有個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雖然不久前,幾個城市出臺的網約車新規依然堅持了戶籍的從業門檻,但事實上,戶籍制度改革早已加大了油門。

  就在今天,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為“十三五”期間的城鎮化設定了一個超級的大目標。

  “3個億”

  為啥要定1個億?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可以回顧下“3個億”。

  2014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要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今後一段時間,要著力解決好“三個一億人”的問題: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解決“三個一億人”,戶籍制度改革是核心,這被稱為繼20世紀80年代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之後又一次“解放”農民的革命。

  戶籍制度,是一項基本的國家行政制度,本身是人口管理的一種方式。但“戶籍”二字總是成為社會的痛點,很顯然,戶籍背後附加的東西太多,教育、醫療、就業、社會福利等等,只要有這個身份的差異,就存在待遇的不公平。在中國,戶籍的意義遠大於“在哪居住”的本意。

  傳統的戶籍制度與土地直接聯繫的,於是有了農業戶口和城市戶口的差別,這兩者的差距和意義,我們父母輩最為深知。島叔看過一部電影《立春》,蔣雯麗飾演的女主角王彩玲在小縣城教音樂,人生最大的心願就是“額很快就要去北京了”,甚至不惜花光積蓄找門道買北京戶口。這種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最深印痕,人為在城市和農村之間劃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一個高貴,一個卑賤,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桎梏。

  所以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分了四個梯次。

  2014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公佈。之後,各地陸陸續續都在出臺規定,把改革戶籍制度,當做吸引人才、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

  現在,中國正在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以後就再也沒有“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區別了。這是去掉的第一道檻,接下來就得讓具備能力落戶城市的人安居。於是就有了今天國務院的這個方案,重點解決漂在城市裏的“1個億非戶籍人口”。

  據統計,中國現有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為53.7%,但實際戶籍人口城市化率為36%,這中間有這17.7%的差距,涉及大概2億多人。“十三五”期間,就是要通過讓1億非戶籍人口落戶城市,使36%提高到45%。

  這優先解決的1個億,是現在城市裏的“存量”,也就是進城時間長、就業能力強、已經適應了城市産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環境的非戶籍人口。同時,本地和外地人口的落戶,實行相同的落戶條件和標準,“確保城市新老居民同城同待遇”

  分別

  當然,這次落戶方案同樣遵循了分階梯的原則,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城市三類,小城鎮落戶因為早已放開,所以方案裏按下不表。

  目前,我國的超大城市有7個,除北上廣深外,還有重慶、武漢和天津。特大城市有南京、成都、瀋陽、哈爾濱、杭州、西安、蘇州、佛山、東莞等9個。國務院的方案裏給了一些大的原則,但也把細節制定的事權留給了地方。接下來各地會出臺怎樣的落戶細則,是很大的看點。

  方案中,對於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落戶條件提供了幾個標準: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會保險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但具體是怎麼個標準,各個城市會有不同的要求。

  而對於大中城市來説,明文規定不得採取購買房屋、投資納稅等方式設置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不得採取積分落戶方式,大城市落戶條件中對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年限要求不得超過5年,中等城市不得超過3年。

  其實,早在2014年7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公佈後,很多地方放的落戶口子比中央文件要寬鬆得多。比如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落戶的城鎮社會保險年限要求,安徽省縮短到“不得超過1年”和“不得超過3年”。河南、黑龍江、河北也適當縮短了繳納社保的年限。可見地方上推進城鎮化的迫切。

  土地

  不過,在市場化的條件下,人口的流動是與産業發展正對應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與戶籍人口城市化率差距大的地方,往往就是人口聚集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集聚了中國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文化資源,對周邊形成虹吸效應。産業發展的不均衡,導致了中國各地城鎮化水準的差異。

  而在現在經濟新常態下,各地經濟發展冷熱不均,也將會影響到各地落戶政策的執行,難免形成一二線城市落戶需求大,三四線城市吸引人才難的問題。這對於房産去庫存壓力山大的三四線城市來説,見效還有待時日。畢竟要留住人,産業是根本。可以想見,這次落戶限制的放開,也將成為不少城市人才競爭的契機。

  這次方案裏有一條,“戶籍人口比重低的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要進一步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指標控制,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這個意思是鼓勵就地消化。但實際上,對於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規模的有意控制,使得這個落戶政策更為微妙。在這些城市,人口的控制和産業疏解還將繼續,放寬的落戶治標必定會留給精心篩選過的新居民。

  今天上午,國土資源部公佈《關於建立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的實施意見》,用來配套“1億人”的落戶計劃。

  《意見》提到,2015-2020年,全國將新增3900萬畝建設用地,其中,配合“1億人”落戶計劃的各類用地需求,初步估算為1200畝。但這1200畝原則上不會安排給超大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也就是説,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將會繼續限制土地供應來達到控制人口規模的目的。

  但實際上,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依然是人口凈流入地區,可以想見,今後的一段時間,這些城市的土地供應依然會非常緊張,這會讓這些城市的高房價和限購政策延續下去,從而間接達到控制人口的目的。

  而人是跟著産業走的。隨著這些超大和特大城市的産業不斷向周邊疏解,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入速度最終會放緩。到時,幾個中心城市,帶動周邊一批中小城市,産業有分工,人口分散居住,才算是做到協調均衡發展。

  那個時候,戶籍就只代表你的居住地,而不是攀比的“身份”。(文/風清揚)

[責任編輯:李帥]

特別推薦
點擊排名
聚焦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