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季達沃斯論壇6月26日—28日在天津舉行,今年主題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前幾天英國公投脫歐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顯現,世界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在此情況下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各國經濟增長需要共同應對挑戰,提振信心來營造穩定的國際環境,共同尋求治本之策。
李克強指出,歐洲是中國重要的合作夥伴,中方將繼續致力於維護好、發展好中歐、中英關係,希望看到一個團結穩定的歐盟,同時也希望看到一個穩定繁榮的英國。
李克強稱夏季達沃斯論壇經過十年發展已經枝繁葉茂,國際金融危機爆發8年過去了,世界經濟恢復遠不及預期,金融市場不時動蕩,地緣風險加大,英國脫歐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已經顯現,金融市場不確定性增加。
以下為演講實錄:
中國經濟的結構在優化;中國經濟還有脆弱的一面,如民間投資乏力,金融存在風險隱患等,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困難是不能低估的;中國經濟希望始終大於困難,基本面沒有改變,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中央政府的負債率是16%,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是比較低的。
今年以來,在世界經濟增長繼續放緩的背景下中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保持在合理區間的確來之不易。今年一季度增長2.7%,進入二季度以來持續保持穩定增長,夏糧有望再獲豐收,工業企業效率提升,服務業較快發展,市場銷售平穩增長,CPI基本穩定,PPI降幅收窄,能耗強度與主要污染物排放繼續下降,特別是就業保持著穩定,1-5月份僅城鎮新增就業人口就達到577萬人,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的58%。5月份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02%,這幾年一直保持在這樣的水準。
這幾年保持了經濟的穩定增長,經濟的增速居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前列,而且結構調整取得了積極進展。一路走來可以説充滿風險和挑戰,但是令人欣慰的是新動能呈快速成長態勢,儘管目前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的動能等量齊觀,但它在保障就業、增加收入、促進轉型升級方面,乃至在推動發展方面正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假以時日異軍突起的新動能必將撐起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天地。正像本次會議的主題一樣,我們正在擁抱著新的産業革命。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改革,推進三去一降;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推進網際網路+運動;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宏觀政策也將保持連續性與穩定性,同時將繼續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加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靈活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把資源更多地引向有利於補短板、增後勁、上水準的領域,引向有利於促進轉型升級的領域。
現在,中國政府的負債率是40%左右,但中央政府的負債率是16%左右,在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都是比較低的。這表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有空間的,居民儲存率高,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是有效的,完善金融調控手段,優化金融配置有很大餘地,可以創造條件,運用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式逐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和融資成本。我們不僅有足夠的政策工具,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而且有充分的能力防範住系統性、區域性風險。
在調整轉型的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短期難免有起伏、波動。傳統的數據會有這樣、那樣的變化,但是也要看到新經濟的成長帶來的新變化還有許多不在我們視野之內,我們推動結構調整來促進結構轉型,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中國經濟不會硬著陸。今年完全能夠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大、優勢足、空間廣,前景光明。因為我們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是我們有9億多勞動力,有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與專業技能的人才,我們還是世界第一大製造國,是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大國,也是吸引外資與對外投資的大國。中國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消費市場,中等收入群體數以億計,而且在不斷的增長。農村的貧困人口也在逐年減少,城鎮常住人口每年增加上千萬,這是一個在世界上極具增長潛力的新興市場,是一個有著開發人類潛能的巨大舞臺。
外國的投資者當然也包括國內的投資者,應該抓住機遇,而且可以一展身手。我們對中國經濟不論是當前還是未來都持樂觀態度,樂觀是充滿信心的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信心引導預期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
女士們、先生們,中國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急劇轉換、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我們將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落實“十三五”規劃所確定的綠色、協調、創新、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抓好“三去一降一補”推動發展從過渡依賴自然資源向更多的依靠人力資源與創新驅動轉變,使中國經濟持續保持中高速增長,並邁向中高端水準。
我們將以創新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要運用好創新的理念就需要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就需要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進一步推動“網際網路+”行動,廣泛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促進不同領域融合發展,催生更多的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要的新産品與新服務,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的平臺,匯聚各方力量加速創新競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