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武漢籌建商業航天技術產業園

2015-12-09 07:56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前不久,《經濟日報》記者驅車來到距武漢市中心30公里的新洲區陽邏開發區古龍產業園。不久,這里將拔地而起的是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與湖北省和武漢市共同籌建的“湖北武漢國家級商業航天技術創新創業園區”。

  籌建方之一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部部長張鏑向記者介紹,作為整個園區的亮點之一,未來園區建成後,佔地11800畝,總投資1500億元,按照宜業、宜居、宜遊的原則,將吸納600至1000家相關企業入駐。“商業航天的效益是,1美元至少可帶來7美元回報。”張鏑說,園區企業直接產出能力1000億元,能帶動社會相關產出約3000億元。創新創業園區分三期實施,一期佔地3800畝,投資400億元,預計3年內建成投入使用。

  武漢市常務副市長賈耀斌介紹說,借助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近兩年來,武漢市先後與54家中央企業洽談、簽署合作項目共307項,協議投資總額6176.38億元,已開工201項,累計完成投資1938.78億元,與航天科工共同打造國家商業航天技術創新創業園區就是其中之一。

  賈耀斌說,武漢具備得天獨厚的商業航天發展優勢,擁有中國航天科工運載技術研究院、航天科工武漢磁電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航天科工所屬單位;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擁有實力強大的地理信息專業和遙感專業;本地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力量也將為航天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加快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園。

  “商業航天產業蘊含巨大的商業價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劉石泉介紹,“2014年全球航天產業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其中76%為商業航天的產出。由此推算,全球航天產業帶動產生了數萬億美元的收入”。

  與政府主導的航天技術不同,商業航天並不只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它追求經濟效益,支持民間資本投資並有相應的回報,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將衛星遙感影像數據與物聯網、移動網絡等技術結合,可以建設新型的智能物流綜合應用係統,實現配送貨物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等功能。

  劉石泉說,商業航天可吸納創新基金、創業基金、風險投資等民間資金參與,目前商業航天用在天空的資金只佔20%,70%在地面,“比如北鬥只有30多顆衛星,卻擁有百萬量級的芯片”。

  近年來,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和組織大力推進商業航天發展,新興商業航天企業由此快速崛起,這些航天“新生力量”帶來了全新的思維方式、發展理念和商業模式,引入了技術創新,有效降低了成本,將全球航天技術推向大規模工業化生產階段。

  武漢商業航天產業園建成後,將面向社會提供商業衛星的設計、制造,以及衛星發射過程中的非危險品加工、組裝服務。劉石泉說,除了衛星的設計制造等企業外,園區內還將入駐商業火箭公司,為需要發射商業衛星的企業或機構,提供廉價的搭載、發射服務。

[責任編輯: 李振]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