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14日發佈文件,要求對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審慎控制新建PPP項目規模,以防控財政風險。
PPP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合作關係,即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通過使用者付費和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監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價格和品質。
近年來,PPP模式越來越受到政府重視,社會資本將有望更多參與到交通設施、社會事業、水利工程、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公共項目的建設中去。
中信證券預計,僅2015年就有1.6 萬億的潛在PPP融資需求。
開展項目需論證
最新發佈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明確提出,開展PPP項目要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如未通過論證,則不宜採用PPP模式。
根據《指引》,財政承受能力論證一方面要評估財政支出能力如何,即根據PPP項目預算支出責任,評估PPP項目實施對當前及今後年度財政支出的影響;另一方面,要平衡不同行業和領域的PPP項目,防止過於集中于某一行業和領域。
《指引》要求,每一年度全部PPP項目需要從預算中安排的支出責任,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不應超過10%。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比例。
《指引》明確,鼓勵列入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名單的高風險地區,採取PPP模式化解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存量債務。同時,審慎控制新建PPP項目規模,防止因項目實施加劇財政收支矛盾。
加速發展
PPP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合作關係,即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基礎設施的大部分工作,通過使用者付費和必要的政府付費獲得投資回報;政府部門負責監管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價格和品質。
因有助於控制政府性債務,緩解財政壓力,近年來PPP模式日益受到中國官方的重視。財政部長樓繼偉此前曾要求,2015年推廣運用PPP模式要有新的突破。
隨著經濟增速放緩,中國政府在債務高企的同時,財政收入也在減速,收支矛盾凸顯。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8.6%,創23年來新低。而截止至2013年6月底,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20.70萬億元人民幣。
如今,PPP正在中國加速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多部委和相關部門出臺文件中均明確需要發展 PPP模式。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發改委牽頭起草的《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進入公開徵求意見階段,財政部牽頭成立 PPP中心,並公佈了關於如何訂立PPP項目合同的操作説明。
據民生證券統計,目前省市級地方政府共推出總額約為 2 萬億元的 PPP 項目,其中有 9000億項目公佈了具體的項目投資額。到目前為止,簽約的項目約為 3350 億元, 佔總額的 1/6。在未簽約項目中,主要為交通設施、社會事業、水利工程、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等項目。
中信證券預計,僅2015年就有1.6 萬億的潛在 PPP融資需求。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