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在魯豫吉黔等省走訪了數十家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據多位企業“老總”反映,目前涉農企業融資仍然艱難;在市場“不公平”競爭的背景下,利潤被不斷“稀釋”,經營日益艱難;有的政策“好事沒辦好”,還有的政策搞“一刀切”,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
談到融資成本高,吉林松江佰順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明柱有一肚子“苦水”。“我們今年從銀行貸了5000萬,固定資産不夠,只能和擔保公司合作,這樣一來,銀行貸款利率7.5%,擔保費2.5%,每年融資成本就是500萬,佔了企業利潤的一半。”趙明柱越説越激動,“我們和擔保公司合作了10年,從未違約,就是這樣的信譽,有的銀行都不接。”
青島佳元水産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志勳告訴記者,今年銀行對農業企業收緊信貸非常明顯,“銀行為了降低風險要抵押物,評估1000萬再打個對折,能貸500萬。有的企業甚至去借高利貸,還不上就關門跑路;借不到錢的,要不不做了,要不縮減規模。銀行的做法可以理解,但農業企業有一個算一個,都受影響”。
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曲廣深表示,農業企業貸款都有很強的季節性,“春種秋收”最需要資金,銀行的審核工作效率對企業影響很大。
在採訪中,不少企業家雖然“眼紅”房地産、金融等行業的高回報,卻依然選擇堅守“踏實”的農業等實體經濟,但同時也“抱怨”因存在各種各樣不公平的競爭,企業經營難度越來越大。
“我們需要公平,需要處在一個起跑線上。舉個例子,脫皮花生享受15%的出口退稅,現在脫皮花生出口價格在每噸2000美元左右,但有些企業賣到1200美元,而報關的時候高報,惡意騙取國家出口退稅的同時攪亂市場。”青島佳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令佳説,“企業競爭要靠産品品質、服務、技術革新,而不能騙稅。儘管我們管理科學、設備先進,卻競爭不過別人。”
在趙明柱看來,各種政策性補貼“偏國有化”讓民營企業難以與國有控股企業在同一水準上競爭。“政策性補貼和支援政策對民營企業要求的門檻高,有不成文的規定,在具體操作層面只針對國有控股企業,‘偏國有化’現象突出。”趙明柱説,稻米加工企業的固定資産投入大、利潤低、設備更新快,每年設備折舊佔企業利潤達到25%,“民營企業掙點錢就投到固定資産上,我們更需要政策扶持”。
此外,多位養豬企業負責人直言,國家免費發放疫苗的政策屬於“好事沒辦好”,很多疫苗對企業來説並不適用,造成國家資源浪費。
“我們所有的疫苗都是自己直接從大的疫苗企業採購,成本150多萬元,國家發的疫苗很少用,也不敢用。”吉林紅嘴種豬繁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昶説,“免費疫苗是用國家資源消除疫病,就拿我們豬場所在縣為例,全縣每年發放的免費疫苗價值1000萬元,但效果不好。國家應根據實際情況,儘量減少中間環節,一步到位地把補貼發到企業。”
“行業內都知道豬藍耳病的變異非常快,政府採購的疫苗根本無效,給國家造成多大的浪費。”河南某大型養豬企業“老總”對此非常氣憤。
同時,部分涉農企業負責人認為,有的政策搞“一刀切”,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給企業經營帶來極大困難。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