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稅前萬元工資企業實際支出14410元
對社保五險一金的構成明細,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客座導師、會計專家馬靖昊以如下案例進行了拆解。假設你的稅前工資10000元,在扣除各類社會保險及其所得稅之後,每月能夠拿到手的工資是7454元。縮水的25%是如此計算的:10000元工資,個人需繳養老保險8%,醫療保險2%外加3元,失業保險0.2%,合計22.2%,外加3元,即2223元。再扣除繳納個稅322.70元,剩下7454.30元。
至於你的企業,繳費比例要遠遠超過僱員。10000元稅前工資,企業需繳納的社保,包括養老保險20%,醫療保險10%,失業保險1%,工傷保險0.3%和生育保險0.8%,住房公積金12%,合計44.1%。由此可知,企業繳納的社保金額約為4410元。
綜合來看,萬元稅前工資,你拿到了7454元,企業實際支出了14410元,企業繳納的社保金額約為4410元,個人支付2223元,兩項合計6633元。單位和個人合計繳納五險一金的數額6633元,佔據稅後工資7454元的比例為89%。企業需要負擔的金額,幾乎是個人到手金額的兩倍。馬靖昊感慨,拿工資時一定要想到企業為你發生的實際支出啊,都不容易。
僱主每月付出了14410元,職工個人拿到了7454.30元。之間6955.70元的差額,究竟去了哪?對此,馬靖昊以圖表作出説明,其中單位繳納的三險3210元、個人繳納的三險1023元,上繳了社保機構;單位繳納、個人繳納的公積金各1200元,上繳公積金管理機構;個人所得稅322.70上繳稅務機構。
差異
小型餐飲業員工大多沒有社保
如此之高的社保繳存比例,是否所有的企業都能接受並踐行?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採訪多家企業的社保繳費情況,結果顯示,並非所有在京企業都如出一轍地按照44.1%的比例繳存五險一金,不同的企業在繳費基數上大有不同。對於不少小微企業,無論是企業還是僱員,現實都很骨感,五險一金上還是不上,都是個問題。
京城某大型股份制企業,北青報記者拿到一位基層員工的工資單,工資總額4860元,扣除的各項保險費872.43元,應交稅金14.63元,實發3972.94元。其財務部人員解釋,上述工資單實際不能體現企業繳納社保部分以及個人具體繳存比例。各項社保的繳存基數,是以上一年該僱員的平均工資計算的。其隨後提供的2014年12月繳費保險明細顯示,五險一金繳存比例與北京市規定的一致,企業繳存部分合計為44.1%。
另一在京事業單位,某員工2010年至2013年連續四年的社保個人繳費資訊對帳單顯示,四年來“申報的月繳費工資”一欄基本呈現逐年上漲趨勢,由2010年的8585元升至2013年的9873元。其社保繳費金額也在千元以上,其中2014年前三個月養老金部分,每月單位繳費1974.60元,個人繳費789.84元。從繳納比例來看,單位繳納比例為44.1%,個人為22.2%+3元。
北青報記者諮詢其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得知其五險一金繳費標準,同樣是以該員工上一年度月均工資為基數“實繳”。不過該人員解釋,並非所有人都是以上年度月平均工資為繳費基數,按照北京社保局的規定,北京市的社保繳費基數有上限和下限,2014年度社保基數上限為北京市職工月平均工資5793元的3倍的10%,即17379元。也就是説,該單位超過這一數額的,是按照17379元來申報繳納社保的。社保基數下限,養老、失業兩個保險的下限是2317元,其他三險下限為3476元,若低於這一金額,則按照2317元、3476元來繳納社保。
某中小IT企業的財務部人員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其公司員工社保待遇,大致是按照北京市規定的最低繳費基數來計算的。這一點,是在員工入職時與之充分溝通的結果,究其原因,企業負擔重是一部分,對於那些80後甚至90後的員工,也更在乎眼前的到手工資,因此寧願放棄遙遠而且隱形的社保,將部分金額折算到目前的薪酬中。
一家小型餐飲企業的老闆直言,小型餐飲業的店員大多沒有社保,“海底撈”這樣的大型連鎖除外。這個行業的員工流動性太大,上社保無論對企業還是員工都很不現實。部分小型餐飲企業,會代之以給員工購買商業保險。
顯然,在不同的企業中“社保”的體現也不盡相同。董登新在其認證微博中曾這樣表示,從企業提供五險兩金的待遇,可以區分中國勞工等次。(1)至多只有五險的勞工,他們一定是在中小企業工作;(2)擁有完整五險一金的勞工,他們一定是在大企業或上市公司工作,這類就業也稱為正規就業,或稱體面工作;(3)擁有豐厚的五險兩金的勞工,他們大多是在壟斷或暴利行業工作。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