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 中國國企爬坡過坎再出發
2014年12月,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云集北京,參加國務院國資委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會上,“新常態”成為最熱門的詞兒。
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張毅説,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國有企業也進入爬坡過坎的階段,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比如:大部分央企都面臨産能過剩、産銷銜接不暢的巨大壓力,有的企業大幅度減利甚至虧損,個別企業陷入經營危機。
不過,張毅也表示,不少國有企業已經處在同世界先進企業相近的起跑線上,有的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完全有條件搭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快車。他要求國企負責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用新常態來審視和謀劃未來的工作。
他還強調,對於國有企業來講,適應新常態,關鍵是加快推進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做好加減乘除。
加法是要立足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行業和重要領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産業;減法則是要支援企業兼併重組、優勝劣汰,加大虧損企業治理力度,積極盤活存量,穩妥化解産能過剩風險;乘法是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科技、管理、市場、商業模式創新;除法是要打造高回報率、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盈利業務和特色優勢項目,提高勞動生産率和資本回報率。
參會的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頗感振奮。他認為,“這是從新的歷史時期出發,更加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一次重要會議,將對我國國資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在李錦看來,適應新常態,除了力推國企改革,理順政企關係外,強調“轉方式調結構”也是正當其時。
央企適應新常態,必然“瘦身強體”,做好加減乘除,對低效無效、長期虧損、不屬於國家産業政策支援的不良資産,實行“關停並轉”,有些要脫胎換骨。“看來,很多央企負責人面對‘動其筋骨的大刀闊斧’要睡不著覺了。”他説。
事實上,以移動互聯為代表的新經濟以及建築其上的工業4.0對國企的衝擊是巨大的。一些專家指出,隨著大宗商品的價格波動,那些國有大型能源、資源企業的日子會很難過,不僅如此,科技的飛躍會使處於製造業低端的國企遭受打擊,例如3D列印可能讓大部分的成本優勢喪失。
對此,張毅要求國企,尤其是央企,順應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發展趨勢,加速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