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國企掀起新改革浪潮 推向更加市場化的道路

2015-01-04 09: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30多年市場化錘鍊 中國國企破繭重生

  2013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了一部大型紀錄片——《國企備忘錄》。宋志平專門留下了一張光碟作為紀念。後來,他每次看這個片子,看到重鋼集團趙廠長講述國企脫困的艱難往事時,都會情不自禁眼角濕潤。裏面講到,重鋼有位老職工因為交不起醫藥費,竟然帶著汽油找趙廠長同歸於盡,最後老職工死了,趙廠長也留下了一身的疤痕。

  “我相信,所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尤其是我們這些國企負責人,對趙廠長的心情和遭遇都感同身受。趙廠長身上的疤痕,不只是他一個人的疤痕,更是所有國企的疤痕,甚至是國家和民族的疤痕。它時刻提醒我們每個人,不能忘記國企曾經的艱難,全社會要共同思考國企走過的路,以及國企領導人當下應承擔的責任。”宋志平説。

  1979年,宋志平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築材料總廠,從車間技術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一直做到中國建材集團和國藥集團雙料董事長。他是中國國企改革的親歷者和親為者。

  在宋志平看來,過去30多年,中國的國企改革走過了3個階段:1978年~1993年,圍繞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進行改革,目的是搞活國企;1994年~2002年,推進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目的是讓傳統國企公司化;2003年國資委成立至今,圍繞完善國資監管體系的核心深化改革,目的是做大做強國企,實現國有資産保值增值。

  經過30多年的市場化錘鍊,一批優秀的國企脫穎而出,在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不過,中國要走的路仍然很長,國企改革的任務仍然很重。

  宋志平舉了個細微的現象:即使在今天,很多人對“商人”的理解還停留于過去“買賣人”的概念,沒有真正意識到商業、企業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企業家也會囿于“官本位”思想,對企業的使命和責任缺乏足夠認識。這些都不利於中國企業的長遠發展。

  “2014年年初,我被《財富》雜誌中文版評為‘2013年度中國商人’,不少同事卻對把我叫做‘商人’有點兒耿耿於懷呢。”宋志平説。

  宋志平認為,相比之前,當下這一輪國企改革是更深層面、更加系統、更加全面的改革——從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源頭出發,從發展國有經濟的根子出發,解決好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國有資産的監管方式和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完全市場化身份這三大核心任務,把改革的邏輯和問題徹底理順。

  “從我的切身體會來説,中國建材集團作為一家充分競爭領域裏的企業,市場化機制是我們成長與發展的關鍵。如果企業的市場化機制不建立、不明確、不牢固,改革之路就無法走下去。所以,今天我們要加快國企發展,就必須走更加市場化的道路,引入更加市場化的機制。”他加重語氣説。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