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乘客中,46%的人表達了會選擇其他交通工具出行的意願。其中59%將轉向地面公交,22%想轉為小汽車出行,還有約10%騎自行車或乾脆步行。另外,有21%的地鐵族表示可能會減少出行次數。業內人士分析,每一次公共交通票價調整初期,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客流下滑,之後3到12個月左右,這部分客流會逐漸適應,大部分客流最終還是會回歸原本的出行方式。
不過隨著票價調整,16%的小汽車用戶則表示考慮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市民肖女士説:“雖然地鐵票價漲了,但是也比開車划算。如果早高峰能擠得上去車,我願意坐地鐵上下班。”
早高峰路面擁堵指數下降7%
部分地鐵客流轉戰地面,公交早高峰發車車次比上周同期增長了4.71%。市民張女士提前20分鐘出門,打算坐公交車去上班。她説:“公交車站就在家門口,所以我打算嘗試一下,如果不太堵車,就不坐地鐵了。”
交通部門統計,地面公交主要通道昨天早高峰平均運送速度約為每小時22公里,比上周同期下降了約10%。不過,整個城市路網早高峰平均交通指數為6.5,比上周同期下降7%。二環內、西城區、東城區、二環至三環路網平均交通指數分別為8.8、8.7、8.1、8.0,均已達到嚴重擁堵的狀態。
交研中心特別解釋,這次調查不能完全代表全市的情況,但是可以為研究票價對不同群體的影響提供有意義的參考。市民最期待的是下階段可以推出公交與地鐵月總支出達到一定金額後的優惠措施。還有一些人認為可以將老年人免費乘車改為補貼交通費,學生卡優惠範圍限定在18歲以內。
交通部門表示,真正想破解地鐵的大客流衝擊,根本方法還是修建新線,使得軌道交通線網達到一定密度。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