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董冠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1日在北京閉幕。會議首次明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的九大趨勢性變化,提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繼中共中央政治局“定調”提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之後,被視為未來一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風向標”的中央經濟會議,首次對此進行詳細闡釋和部署。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中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倣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倣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産品品質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産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中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中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準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産能力和産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中國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産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産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産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産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産小型化、智慧化、專業化將成為産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産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産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品質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品質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産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産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會議指出,這些趨勢性變化説明,中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完)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