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燕房線列車亮相 首次實現全無人駕駛

2014-12-03 10:1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圖為燕房線列車效果圖,列車通車後將實現“全無人駕駛”,最高運作速度為80千米/小時,最大載客量為1262人。

  實習記者 曹政

  在外觀造型上,像一隻水中前行的海豚;內在技術上,則能實現不用配備司機的“全無人駕駛”。昨日,中國北車發佈消息,獲得60輛北京燕房線地鐵列車合同,燕房線列車也首次露出真容。據了解,這是中國內地首批符合自動化等級最高標準的全自動地鐵列車,可實現無人駕駛。

  “海豚”列車國際領先

  “外觀上看起來就像一隻海豚。”中國北車發佈的燕房線列車效果圖顯示,車身是現代感十足的海豚膚色,車身下方還點綴一條橘紅色的色帶。中國北車長客股份公司負責燕房線列車項目的技術經理汪忠海告訴記者,燕房線列車的造型靈感來自於海豚,海豚在水中前行需要很好的流線型來克服海水的阻力,而根據倣生學將海豚的這一靈動外形幻化成車頭設計當中,既美觀,也能降低空氣阻力。

  不僅如此,列車細微之處也能看到“老北京”的特點。記者從列車效果圖上看到,燕房線列車車燈的設計像是一段蜿蜒不絕的長城城墻,車身色帶局部也採用“城墻”的圖案形式,與車頭相呼應,洋溢著北京古城的韻味。

  在燕房線列車運營後,將首次真正做到“無人駕駛”。據了解,這批“無人駕駛”地鐵列車採用IEC62267標準中規定的GOA4級全世界最高自動化等級進行研發設計,已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準。列車的最高運作速度為80千米/小時,共4輛編組,車體採用B型不銹鋼車體,最大載客量為1262人。

  “與普通的有人駕駛列車相比,最明顯的是燕房線列車沒有被隔離出來的司機駕駛間,乘客可以直接觸摸到列車前方的擋風玻璃。”汪忠海説。這項全無人駕駛技術也意味著,列車啟動後,將不再需要司機和乘務人員介入操控,自己就能實現列車自動喚醒、自檢、自動發車離站、上下坡行駛、到站精準停車、自動開閉車門,完成運營後自動休眠等全套操作。

  無人駕駛安全仍有保障

  “無人駕駛技術在國外已經開發使用30多年。”汪忠海介紹,國外的運營使用非常常見,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同時,我國在理論上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也很成熟,完全有能力進行實踐。

  沒有人駕駛會不會不如有人駕駛安全?據介紹,其實,無人駕駛地鐵車非常智慧,既具有自檢測、自診斷、自復位功能,同時又設置多重“防護網”保障列車運作安全。在此之前,本市機場線和上海10號線都被稱作“無人駕駛”的“吃螃蟹者”。“但在運營上,之前的這些列車還無法做到‘無人駕駛’。”汪忠海説,更重要的是,這些列車的技術往往是從國外購買而來。燕房線列車使用的則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技術。

  目前現有的人工駕駛地鐵車,緊急狀態下司機和乘客可實行對講,而無人駕駛地鐵車直接由OCC(運營控制中心)與乘客進行緊急對講,煙火報警資訊與視頻的聯動控制確保OCC對車輛狀態的實時安全監控。

  相較于目前廣泛應用的人工駕駛系統,全自動無人駕駛降低了因人的行為失誤帶來的安全風險。傳統列車的“有人駕駛”很大程度依賴於駕駛員的個人反應,人為的因素難以精確控制。而無人駕駛地鐵車在運作中會根據即時發生的情況,第一時間由電腦程式自動反應並作出“決策”。除了能夠有效減少因司機的人為參與而對停站時間和運營效率帶來的影響,有效縮短行車間隔,全自動“無人駕駛”列車也不會因司機疲勞、突發疾病或其他情況而對列車的運作帶來影響。“從一開始的設計層面,無人駕駛的列車安全性、可操控性就比人工駕駛的列車要強,乘客可以放心乘坐。”汪忠海説。

  燕房線有望明年完工

  據了解,燕房線全長21.4公里,由燕化産業區南端起,自西向東分別經過燕化站、老城區北站、饒樂府站、顧八路站、星城站、閻村站、大紫草塢站、閻村北站,接入房山線目前西端終點站蘇莊站。與房山線北延的地下線不同,燕房線全程為高架線。

  同時,燕房線還將設置支線,支線從饒樂府站分流,經老城區站、顧冊站到達週口店鎮站。根據早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對燕房線項目進行的環評公示,這條新的軌道交通線總投資約88.4億元。

  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公司設計部部長張登科介紹,目前燕房線正在抓緊建設中,已經進入土建施工階段。根據早前發佈的消息,燕房線有望在明年完工。

[責任編輯: 宿靜]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