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環保”還在繼續
除了金錢和時間上的浪費,“雙十一”結束的“不環保”還在繼續。
網購商品是必須要妥善包裝好,才能進入物流緩解。很多時候,為了避免運輸過程中不必要的毀損,即使是一件很小的商品,也會被層層包裹。這些包裝用的塑膠袋、紙盒、紙箱、泡沫箱等,一般用一次就淘汰,大多被網購消費者拆下後一扔了之。這些都是資源浪費,還會造成環境污染。
如果説平日的一扔了之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太多注意,那麼”雙十一”網購狂歡之後的物流高峰,則會帶來驚人的包裝浪費,以及污染隱患。根據去年的統計,僅僅“雙十一”這一週,全國快遞業務總量就達到3.46億件,全國快遞日處理量超過4000萬件。隨著今年“雙十一”臨近,國家郵政局也進行了預計:快遞業務量將較去年大幅提升,突破5億件。而這5億件快遞,究竟會造成多少資源浪費呢?
事實上,對於包裝資源的浪費,一些快遞企業已經意識到了,並嘗試做了一些回收及二次利用的探索,只是目前仍然沒有較為完善的回收機制。業內人士指出,若要將包裝回收再利用,必須有消費者的配合。拆包裹的時候儘量使其保存完好,才能方便快遞企業回收再利用。而如果消費者不配合,僅僅要依靠快遞企業,估計動力不會很大,畢竟回收處理這些包裝使之能夠實現二次利用,整個過程所需要的人力成本投入,將遠遠超過回收紙箱的成本。另一方面,目前推行環保包裝及回收利用的主要依靠大的快遞公司或電商平臺。小企業、個人商戶這方面的意識並不強,而且本身的包裝方式就是五花八門,所以不具備規模化回收利用基礎。可積少成多,造成的浪費不容小覷。
除了快遞包裝帶來的環保問題,碳排放增加也是“雙十一”的後遺症。伴隨“雙十一”引發的物流高峰,大量物流車輛和快遞人員加班加點地運送貨物、配送快遞,集中在某一個時段,不但會造成擁堵,而且還會增加碳排放量,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
根據相關統計,去年“雙十一”期間,快遞員日均配送量超200件成為常態,個別配送員日派送量甚至超過500件,是平時數倍。通常,為了靈活便捷,快遞員在同城配送中使用的交通工具是小型摩托車或是助動車,這一類交通工具算不上綠色環保,其集中上街倍增的尾氣排放,一定會對空氣品質造成影響。可是,這一問題似乎迄今沒有任何一個部門意識到。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