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麼粗粗看一遍周琳的“購物車”,就能發現一大堆不需要、可能會被浪費的東西。而經歷了去年的“雙十一”血拼,金融白領王琦説自己有“流血”的教訓:去年“雙十一”囤的很多日用品,到現在還沒有用上。比如800毫升的大瓶裝洗髮水和護髮素,囤了好多套。“其實我通常洗頭髮、吹頭髮都在家門口的美發店搞定,一年裏在家洗頭的次數屈指可數。”王琦無奈地説,洗護用品都有保質期,還是得抓緊時間消滅它們,最後只能分發給同事們,幫忙一起用。
王琦還反思,去年“雙十一”買的很多衣服、鞋子迄今仍挂在衣櫃裏,吊牌都沒剪掉,一次也沒有穿過,“都是衝動消費的結果”。王琦給自己算了一筆賬,發現衝動消費的浪費不容小覷:去年“雙十一”當天,她的消費總額超過4200元,其中有一半不是真正的需求;若把那些轉送掉的、積壓著的算作個人“浪費”,那麼浪費掉的商品價值達到總額的1/3。
“雙十一”衝動消費,囤貨不用的教訓,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其中自然有不少無奈的浪費。
2013年“雙十一”,僅天貓一家的銷售額就達到350.19億元。儘管電商對這樣的戰績喜不自禁,可有誰想過,這當中有多少會因為一時的消費衝動變成浪費呢?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