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門檻、藏富於民、去中心化”,“創加”創業空間的創始人、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一年級博士生肖世澤這樣總結自己的團隊。這家在清華科技園成立的網際網路孵化器,在實體店面打出了“全宇宙第一家免費的創業咖啡座”的“招牌”,肖世澤總結,“‘創加’所做的是為廣大‘草根’開闢一塊地方,集思廣益、頭腦風暴、同舟共濟,這更像是把一個創業網路論壇的功能實體化了。”
從寫代碼到創辦交易平臺
回顧大學幾年,肖世澤的創業經驗積累的可不少。最開始他在IT公司實習,寫了近3年的代碼。“大三開始,我不想再讓家裏負擔我的生活費用了,就踏上了‘創業之路’。當時微信第三方的‘介面’剛剛打開,我向領域內的人要了一套開源代碼,在這個基礎上做修改,提供給想做微信開發的客戶。比如一個商家,使用了我編制的‘後臺’,就能像玩QQ空間一樣輕輕鬆鬆做好公眾賬號。”寫代碼的工作為肖世澤帶來的收穫被他稱為“第一桶金”,直到今天,“創加”團隊的運營還有賴於這些年寫代碼的收益。
此後,肖世澤又將精力投入另一個創業項目——“雲大腿”。這個項目的創意來自肖世澤在健身中的體驗,“作為學生,想要健身,去健身房找教練非常昂貴、難以負擔。在學校裏找健身‘大牛’帶你練,用不了一兩次,他就煩了。我便冒出一個創意,乾脆利用拍賣的形式構建一種契約關係,接受服務時,顧客付給服務方一定的費用,服務過後,顧客再給服務方評分。評分越高,越有助於服務方今後拍到更高的身價。”這個“民間大神交易平臺”如今正在製作中,馬上就要與同學們見面了。
創業的路,肖世澤走過不少,他最了解“初創者”的困惑。“剛走出校園‘看世界’的時候,見識了一些‘創業大牛’,他們讓創業看上去非常容易:拿著個PPT就得到了投資。所以,我很天真地想,我們是名校學子比‘大牛們’學歷高,他們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幾次碰壁,肖世澤才發現,原來初創期的團隊並不值那麼多錢,不做好充分的準備是不可能得到投資的,“融資的規律是什麼、團隊在哪些關鍵點上還有欠缺……這些都是必須探索的問題,這也是我後來創辦‘創加’的原因。”
讓創業者和投資人各取所需
“創加”的宣傳海報分為針對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兩款。針對創業者,“創加”説:“路演而上鏡,不亦贏乎?遇賢而招之,不亦樂乎?見壕而友之,不亦悅乎?”針對投資人,“創加”説:“大風起兮霾飛揚,安得好項目兮守四方。八方創業少俠,與你相約!”肖世澤一再強調,他要把“創加”做成一所初創者的學校,“把成功的、在職的、有經驗的創業者拉進‘隊伍’裏來,讓他們在互相學習中逐漸成長、成熟起來。”
肖世澤介紹,“創加”有兩個數據庫,“針對創業者,我們儲存你的需求數據;針對外包商,我們儲存你的供應數據。這樣便於兩者在我們這裡各取所需。”同時,“創加種子”項目的實施也在進行,“我們把大批相關主題的初創團隊‘打包’在一起,一次性展示給投資人。這樣既可以為投資人帶來資源的整合,也可以讓創業者得到思維的碰撞。”肖世澤解釋,這主要是因為以初創者的條件,符合投資人、創業“大牛”們心意的團隊,恐怕十中才有一二,想要集中邀請這些有經驗的人難度很大。“做了‘創加種子’後就不同了,一次性邀請10個團隊,一樣的時間,投資人一下就面試了10個,‘總有一款適合你’。”
“在第一次路演的過程中,初創團隊可能沒得到投資,但不斷有經驗豐富的‘前輩’為他們提出修正意見,不足都改完了,團隊也就成熟了。”肖世澤舉了大學生無息貸款APP——“送姜”團隊的例子。這個團隊剛來到“創加”的時候運作模式不是很清晰,“他們要做無息貸款但團隊裏沒有一個金融出身的人,運作思路一團亂麻。”經過與其他創業團隊的“思維碰撞”,許多有經驗的投資人為這個團隊整理出了團隊架構、商業模式,讓他們直呼“收穫頗豐”。
同時,“創加”也在製作宣傳媒體平臺,他們不做運作成本沉重的網站,從微信公眾號、微博做起,“寫寫對初創者的人文關懷、解答初創者的疑難困惑,從大家都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漸漸形成粉絲效應,以便於把線上的資源引到線下,幫助初創團隊的成長。”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