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的增持股份:讓奧迪不再是“受氣的小媳婦”?
利潤是大眾希望提高股比的重要原因。
目前,一汽-大眾年利潤約為300億元人民幣,如果大眾方面增持9%的股份,則意味著每年多得高達27億元人民幣的利潤。
這些股份和利潤將由大眾還是奧迪來承接?對此,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關傳播部並未正面回應。外界認為,奧迪承接9%股份的可能性較大。
一直以來,奧迪在一汽-大眾中的位置十分尷尬。自1997年一汽-大眾開始盈利到2008年後該公司大眾品牌有所起色,其間的盈利主要來自於奧迪品牌。目前,奧迪雖然銷量只佔一汽-大眾的30%,但利潤貢獻卻超過50%。這些都和奧迪在一汽-大眾10%的分紅偏離太大。不僅如此,在進口車領域,奧迪也只能得到一個批發價,銷售利潤全歸一汽-大眾。出力多,拿錢少,有人將奧迪比作“一個受氣的小媳婦”。
反觀同級別的豪華品牌賓士和寶馬,日子卻過得相當舒坦。寶馬和賓士在合資企業華晨寶馬和北京賓士中的股比和分紅都是50%,豐厚的進口車利潤更是100%歸自己所有,話語權自然也不輸合資對象。
“就連車尾‘一汽奧迪’這個漢字標識,都差點換成‘一汽-大眾’,因為根本沒有‘一汽奧迪’這個企業。”上述一汽內部人士説,擔心“一汽-大眾”的標識會影響到奧迪豪華品牌的形象,所以才有了所謂的“一汽奧迪”。
為了能在華發展得更好,同時獲得更多利潤,有消息稱奧迪曾多次提出要提升在一汽-大眾中的股比,成立獨立銷售公司。此次,如果由奧迪承接股份,一汽-大眾股權結構將變更為一汽51%、大眾30%、奧迪19%。
上述一汽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把這9%的股份轉移給奧迪,可以刺激奧迪在華發展的積極性,賓士、寶馬以及日美的豪華品牌都在奮力追趕,如果奧迪疲軟了,一汽和大眾也都吃不飽。”他説,大眾和奧迪畢竟是一家人,股份轉讓後,德國方面的話語權和對企業的控制權會明顯增大。
一汽用股份向“摳門”的大眾換技術 ?
瑞銀此前估測,大眾如準備將所持一汽-大眾股比增至50%(現在預計增持至49%,相差不大),可能將耗資45億歐元。這筆錢相當於2013年大眾集團全球近四成的營業利潤(2013年大眾集團全球營業利潤為117億歐元)。如果一次性現金支付,這對大眾的現金流是巨大的考驗。
外界估計,大眾會用技術和專利置換一汽的股份,而技術和專利正是一汽目前所欠缺的。一汽-大眾公關總監李鵬程告訴《中國經濟週刊》,這將是一場雙贏的合作,經過股比調整,雙方合作的領域會更寬,品質更高,這也是雙方股比調整的初衷和目的。
一汽集團目前在國內車企中排名第三,但其國際化、全球化程度遠不及排在其後的北汽和長安,和排在第一的上汽更是差距懸殊。近年來,上汽集團的對外合作如火如荼,與博格華納聯合開發DCT雙離合自動變速箱,與通用擴大合作獲得別克君越底盤技術,與通用聯合開發新一代發動機,與通用合資在印度建廠……反觀一汽,對外合作幾乎停滯不前。
有人認為,這完全是大眾“摳門”所致。大眾在中國體量最大,賺錢最多,但在向中方合作夥伴轉讓技術方面做得最差。豐田向一汽轉讓了皇冠的整車技術;寶馬向華晨轉讓了N20發動機技術;賓士向北汽轉讓了E級車平臺技術;PSA不僅向東風轉讓了整車技術,未來還將和東風共用全新模組化平臺技術。反觀大眾,除了25年前向一汽轉讓奧迪100整車技術外,幾乎“一毛不拔”。
中國汽車工業諮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一汽技術落後也不全是大眾的問題,技術需要自己去爭取,去努力,而不能一味地靠合作夥伴。
“近幾年,一汽-大眾效益很好,為母公司賺了不少錢,有了錢,就失去了研發的動力,這也是一汽的自主轎車搞不起來的一個原因。”上述一汽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一汽其實並不缺乏技術支援和幫助,在與豐田、馬自達的合資過程中,一汽獲得了豐田皇冠的不少技術和馬6平臺,這是很多國內自主品牌不敢奢望的。“總是別人喂飯,自己反而不會拿筷子了。”他説。
在一汽與大眾簽署的延長合作協議中規定,雙方將顯著擴大在華的研發合作,並在未來幾年開拓新的業務,包括替代驅動技術等領域。
“這可能是一汽最後的機會。”上述一汽內部人士告訴《中國經濟週刊》,一汽的造車底蘊最為深厚,人才技術也有多年積累,如果能夠整合資源,一汽還有趕超的希望。
[責任編輯: 宿靜]